校园人文教育实践案例

三、校园人文教育实践案例

(一)红色文化在人文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在我国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发展阶段,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红色文化。[19]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对红色文化进行评价,将红色文化作为把握历史经验、总结历史规律的重要法宝。红色文化既是一种物质财富,又是一种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中国独特的革命历史和较强的精神价值,具有催人奋进、团结统一的重要作用,是现代高校人文教育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红色人文教育,学生能够深入感受老一辈的革命英雄在生活上的艰苦,体会他们所经历过的战争岁月,体会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精神,以及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从而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红色故事背后的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富强和民族统一的重要性。

1.充分认识党史重要性,开展党史教育系列活动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党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谱写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篇章,正是这无数感天动地的红色故事,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党的史诗。

为庆祝建党百年和建校65周年华诞,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在皂角树下文化创意中心举办“印迹之声”沉浸式党史教育主题系列活动。此次活动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个性化发展,是丰富校园文化氛围的主题活动,是艺术学院“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思政育人中的重要实践。皂角树下文化育人品牌继续丰富育人工作的系统性,注重学生的社会性,为学生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让每名有机会得到充分发展,发挥思政教育的主导作用。

“印迹之声”沉浸式党史教育主题系列活动

学生用声音记录对建党百年和建校65周年的祝福

2.融入红色经典历史,排演话剧学党史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坚持创新形式“学”党史,致力于创造立体式、多样化、全覆盖讲好党史故事形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新”更走“心”。此次活动中,学生们排演了《百年党史之遵义会议》网络广播剧,演员们精彩绝伦的表演和荡气回肠的情节,将观众们带回过往的光辉岁月,辅以极具感情色彩的独白,或围绕篇章做深入解读,或深入故事背后历史脉络,让学生理解体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重温红色经典,以此唤醒学生对百年党史的回忆和敬仰。

广播剧发表后,在全校广大学子中引起热烈讨论,共收到近500条反馈,一字一句尽含建大青年的热情,一声一调尽是建大青年的真情,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碰撞出火花,“沉浸式”的体验启发育人的本质,感召着学生的内心,初心如磐,笃行致远。

3.挖掘身边红色资源,重奏精神找党史

皂角树下文化育人品牌推出“榜样的力量”系列育人活动,以优秀学生为身边的榜样,组织开展别样的思政育人活动。活动以“共勉国家培育情、怀念母校树人心、感激老师教诲恩、展望未来奋发志”为主线。抚今追昔,在为党的百年伟大基业倍感振奋的同时,更应深刻领会蕴含新时代青年责任,以人为镜,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学校育人工作的内涵发展,注重大学文化建设,在全校中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是学院党委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理论引导。“印迹之声”沉浸式党史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感受到党史中的家国情怀。挖掘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资源,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情景式党史学习形式,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有益实践;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的力量”,将爱国情怀融入不懈奋斗中,逐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成为有实践成果、有拓展空间的思政育人模式。

《百年党史之遵义会议》网络广播剧录制现场

青年学生组织记录优秀榜样故事

4.红色家书诵读会

大学生群体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集中代表,是青年一代的精英,将红色文化融合到校园人文教育实践中,能够有效丰富高校人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其具有更加坚定的文化载体和传播渠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能够让大学生群体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明确自身的理想信念,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爱党爱国情怀,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以及中国建设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20]

“红色家书”诵读会活动现场

红色家书诵读会合影留念

校园人文教育实践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引导大学生群体认同红色文化,深植红色文化根基,在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将红色文化、革命历史和时代精神与青年学生个体当下的生活和成长建立连接,避免宏大抽象的政治话语和时代的鸿沟,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激发他们的情感与认同。

比如“红色家书诵读会”,将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融入革命者的红色家书诵读中。家书,是中华民族的情感档案,也是更为鲜活的历史,它承载着思念、牵挂、感恩等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展开百年中国革命历史长卷,打开一封封家书就是唤醒一段段历史,从中读到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赓续。

学生借助音乐和影像营造时空交错的氛围,展读有感,抚之可亲,仿佛斯人未曾远去,耳畔犹有余音,通过诵读家书再现革命者有血有肉的形象,体验革命者本真的生命、炽热的情感、永不动摇的信念,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5.“我眼中的马克思”主题话剧公演活动

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我眼中的马克思”主题话剧公演活动

人文教育要回归学生生活,既要有深度,也要有温度,要以体验式和接地气的形式将教育内容进行故事化的表达,同时也要考虑与时间和机会相契合。比如,2018年正值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马克思是一座丰碑,一种主义,一种精神,其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学生而言,马克思是一个高大神圣却遥不可及的角色,马克思主义是书本上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如何让人文教育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温度,需要认真思索。

皂角树下文化育人品牌举办了“我眼中的马克思”主题话剧公演活动,话剧选取马克思从青年到老年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三个时段,学生通过搜集素材、整理、加工,亲身演绎马克思传奇且精彩的一生。演绎中借助鲜活的故事表达和生活场景展现,让学生作为叙事的主体参与到教育过程中。通过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后的自觉认同,学生便自然而然地领悟到故事背后的价值理念。学生作为叙事主体增加了体验性和情境性,契合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得校园人文教育范式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规则”走向“情境”,由“抽象”走向“具体”。

(二)青春奋斗在人文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曾经说过,“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两个字中:奋斗”。青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确立的关键时期,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奋斗青春的价值意蕴正形成于品德的锤炼。早在一百多年前的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作为五四运动的先锋力量,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期人文教育要教导青年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把“大我”的奋斗目标牢牢镌刻在奋斗青春的价值意蕴中,用信念成就青春之美,用奋斗谱写青春之歌。

1.“五四运动与奋斗青春”故事分享会

国之大者,民心所向,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校园人文教育品牌实践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青春奋斗相结合,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皂角树下文化育人品牌将五四的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青春的奋斗故事分享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五四运动与奋斗青春”故事分享会。

学校领导与优秀学生代表分享不同年代的青春奋斗故事

五四运动100周年“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五四运动与奋斗青春”故事分享会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一百多年前,面对民族危亡、人民贫苦,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道路。这些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不怕牺牲、甘于奉献、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新征程,青年要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在国家有需要、人民有需要时,不惧艰难险阻、不畏流血牺牲,将情感的力量转化为奋进的力量。

2.“倾听,三代人的青春记忆”故事分享会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梦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艰辛,而每一代人的青春闪耀都是在努力奋斗之时。皂角树下文化育人品牌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青春的奋斗故事分享中,比如,“倾听,三代人的青春记忆”故事分享会,邀请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师生共同分享讲述自己的青春记忆,在他们的亲口讲述下,老中青三代人的奋斗梦想兼具人生厚度和思想深度,他们温暖、奋斗、追梦的故事,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青年大学生如何养成正确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执着梦想奋斗的重要性。

个人经历、行为、心理、情感故事的生活化讲述,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挖掘其与宏观主流价值之间的有机联系,引导着青年学生把小我融入大我,把青春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奋斗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伟大的时代。

“倾听,三代人的青春记忆”青春故事分享会

3.“一本好书”读书系列活动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读书是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其中传递着人们对接触自然、融入社会的认识,展现着人类意识发展的历程。文字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中蕴藏的内涵需要阅读的人细细领悟,一切文字的意义来源于人的主体意识,人们通过阅读书籍理解与内化,从而创生出新的内在精神。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取得多大成就,而在于学会思考,拥有内在力量。透过书本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就是使心智在无声中成长的过程,而这个挖掘过程也是解读和二次创新的过程。读书是一种精神的跋涉,是一种潜移默化,读书能够帮助我们走出自我的狭小,领略境界的高远和胸襟的开阔。

回首历史长河,触摸时代的脉搏,在读书与思考中,流连在每一条真理、每一个美好思想、每一幅富有震撼力的场景之中时,那正是将“小我”提升到更高层次的理想与信念之时。皂角树下文化育人品牌秉承融人文温度的理想信念教育理念,建立具有特色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突出有情怀的育人导向,开展丰富的活动,如“一本好书”读书系列活动,活动分线上“一本好书”师生荐书故事,线下“有个书店”读书推广、“月亮与六便士”主题话剧公演、《平凡的世界》读书会等系列活动。

在系列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本好书”师生荐书活动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阅读引领中,通过学院老师和学生线上推荐一本对自己影响最大、最有价值的书,引导学生通过高品质的、有意义的阅读关照心灵、体悟人生、改变自我;线下“有个书店”读书推广,邀请路过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用纸笔写下自己对一本书独到的见解,或是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或是自己写的书评。以卡片交流心得的互动形式,吸引学生荐书、看书,领略读书的乐趣。

线下“有个书店”读书推广

《月亮与六便士》主题话剧公演

《月亮与六便士》主题话剧公演,话剧演绎的过程是一个开放性的对话过程,通过故事情境设计将书中剧情展示出来,让每一个看故事的人,根据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得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让学生在叙事高雅和审美愉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的传播。

《平凡的世界》读书会,邀请了社会上的优秀青年作家分享读书体会,在阅读引领中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和对书籍的深层认知。本次读书系列活动改“说教”为“说理”,变“传递”为“对话”,将教学和育人相结合,将思政与人文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丰富的人文教育活动中树立远大理想、寻找自我价值、体悟责任担当、加强理想信念,立足“学史崇德”的大格局,厚植家国情怀,肩负使命担当,使人文教育本身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达到互动、交融、共鸣的谐和境界。

(三)家国文化在人文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历史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建立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来源。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历史育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学生素质提升的要求,也是更好发挥思政教育育人功能的要求。历史育人是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历史文化育人,有助于文明的传承和思政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

我国历史悠久灿烂,文化博大深厚,有着优良的传统。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先烈们无畏的奋斗事迹,中华文明复兴的道路,都是最有生命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素材。在贯穿教育育人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历史文化认同,会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传递爱国主义精神;传统历史文化注重自身修养和品格完善,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相处的意识和方法。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等优秀传统,能帮助学生抵御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民族复兴而艰苦奋斗的历史以及其中体现出的高贵品格,更是激励学生奋发图强、成长成才的不息动力。

国史和国情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文化共识,引导学生认清当前形势,凝心聚力,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法。优秀的文化传统,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有着持久的影响和渗透力。优秀的历史文化,凝聚着全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审美情趣、文化特质,蕴藏着民族自立自强、国家发展昌盛的不竭动力。将历史文化融入到人文教育中,既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传承优良品质,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从近现代史的进程中,明确今天所走的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启发学生自我思索,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促进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吸收与外化。

1.家族口述历史征集活动

家族口述历史征集活动宣传海报

记录姥爷姥姥和我家的故事——口述历史故事展映分享会现场

20世纪中叶兴起的口述历史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感的一种好方法。作为一种平民写史的“新史学”观念,口述历史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以其平民化的视角,将历史的关注对象从帝王将相、英雄精英转为普通大众,通过记录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故事,再现宏大历史之外的记忆和细节,通过对个人记忆的发掘,以小见大地来讲述“中国故事”。将口述历史的方法运用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可以从家族和个体的角度再现历史的记忆和细节。

在家族口述历史的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体验性,青年学生带着好奇回到各自人生的起点,站在镜头后面重新去观察故乡和亲人,通过访谈对话、影像记录、文字整理等方式,记录、追问那些平常、沉默在日常生活中的家族故事,再现过去的历史记忆,探寻“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向哪里?”的哲学命题。

郭亦辰同学拍摄的家族口述历史纪录影片《浪潮之下的陈山口:THE LONG WAY HOME》荣获全国百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大赛“优秀纪录短片奖”

家族口述历史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密切学生与父辈的代际关系,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重塑自我认同;另一方面通过口述历史记录家国故事,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微末的家族历史叙事建立联系,在大江大河的宏大历史叙事中捕捉个体历史的朵朵浪花,让学生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照见自己。学生从身边个体或者家族的生命经验中体会到时代的烙印、社会的变迁,在记录和倾听的过程中寻找精神原乡,了解和传承先人的意志和精神,感受个体在时代发展中的变化,体会每一个个体的发展都跟身处的时代和国家密不可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2.“声音博物馆”系列活动

人文教育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线上传播优势,要靠近学生日常生活,建构生活化的方式,从学生的关注点出发,以接地气、入潮流的形式对人文教育内容进行表达。提高人文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亲和力,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深化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每个人都是声音的记录者,也是祖国发展的亲历者。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山东建筑大学皂角树下文化育人品牌精心打造首座声音博物馆。开展“声音博物馆”系列活动,活动以“流动的时光,行进的中国”为主线,以“70年记忆中的声音”为主题,通过线上征集、线下寻找、线上线下记录和分享等环节,引领学生用音频记录自己或者父辈们和祖国的故事。活动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关注,线上线下共计收集到300余条声音投稿,每段声音都是他们与祖国的故事,每段声音的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过往。

在线上活动中,邀请学院老师分享自己的青春故事,回望青年时期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个体的成长。每个人的经历都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是国家和时代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创造者。活动将理想信念教育落小、落细,在老师们热情真挚的讲述中,学生们通过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处境,体会在那个经济落后的年代,老师们如何面对生活的选择、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和理想,在声音的传递下实现师生共情,感悟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体会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与时代担当。

线下活动通过红色的主旋律色调、70年大事关键词弹幕装饰搭建了线下录制场景,为参与活动的师生增加了场景感和仪式感。将70年大事件用声音和电波的形式进行呈现,唤醒“70年,留在历史记忆中的声音”。线下活动还设置了半封闭的录音室,参与者可以利用录音设备记录自己和祖国发生的故事,用声音讲述家国故事,使声音散发出时代的魅力,以声音之名,为祖国献声。

建国70周年“声音博物馆”系列活动

学院老师线上分享自己的青春故事

通过线上线下沉浸式互动体验,将70年时代记忆与学生个体记忆建立连接,通过讲述“我”和祖国的故事,拉近了青年学生与祖国发展、时代进步的关系,让主题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具有沟通力和传播力。

(四)公益文化在人文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服务社群的一种方式,也是大学生观察和研究社会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工作,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的原则问题,关系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问题,是必须常抓不懈的核心工作。

公益活动是对青年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公益育人将志愿公益活动与大学生人文教育、思政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奉献社会、提升思想政治修养。青年大学生既要“潜心问道,也要抬头看路”,志愿公益活动平台为青年学生走向人民、走近社会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观察点,是实现国家和社会对青年的价值诉求与青年个人成长内化融合的重要途径。

公益育人并非简单地在志愿公益活动中增添一些政治性说教内容,而是以志愿公益活动为平台,在实践过程中嵌入思政教育元素。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以己之眼,观社会百态;以己之身,亲历践行;以己之思想,揣摩钻研;以己之人格,升华再造。公益育人通过紧紧抓住大学生公益情感这一关键因素,在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以实际行动加深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的共情意识,促使青年学生道德情感的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培养高尚的人生境界,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坚守仁爱,自觉用道德准则自我规范,实现青年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发展与健全。

通过志愿公益活动的亲身参与,以实践活动代替说教,大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学生通过亲身体悟来实现思想政治觉悟的升华,达到“正三观”“强能力”“促发展”的理想目标。有助于青年学生公益价值观的培养,即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道德理念内化为行为意识,用公益精神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做到“知行合一”,涵养道德品质的同时规范自身行为。

1.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活动

人文情怀和理想信念一直是“皂角树下”文化育人品牌教育的两条主线,学院注重把专业社会服务作为公益育人的重要环节,发挥师生的专业优势和皂角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公益服务,让党员师生在服务社会、奉献他人中收获自我价值和成就感。

“关爱星星的孩子”爱心志愿活动

皂角树下文化育人品牌自2017年开始到济南市星神特殊儿童关爱中心,以“关爱星星的孩子,让爱走进他们的世界”为主题,开展关爱自闭症儿童的爱心志愿活动。

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开展艺术融合课堂、爱心文创义卖、主题画展等活动。将孩子们的作品制作成文创产品并进行义卖,义卖所得全部捐赠给星神自闭儿童关爱中心。青年学生用爱心做孩子们的引路人,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和温暖。

将自闭症儿童的绘画制成文创产品义卖

此外,为呼吁社会给予自闭症群体更多的关爱和关注,响应文化旅游部部团委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志愿公益活动的号召,皂角树下文化育人品牌与济南心启程工艺学校合办“‘此间’与你益路同行”公益活动。

活动面向全校招募志愿者,涵盖了公益演出、文创产品义卖、讲述公益故事等多种形式,用来传递建大青年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通过学生个人的参与和讲述,体会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保持昂扬斗志,奋发有为,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敲响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最强音。

2.社区美化志愿活动

“‘此间’与你益路同行”建党百年公益活动

皂角树下文化育人品牌联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开展“杠赛来,济南!”社区美化活动,青年学生以“给社区增添一份美丽,给居民生活增添一份美好”为宗旨,利用自己所学专业,为社区绘制墙体涂鸦,为店面改造翻新。

本次活动不仅美化了社区周边的环境,还以体现了志愿者的社会价值,通过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传播文明,在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个人对他人的价值、对社会的价值,体现出个人对社会的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青年学生培育完善的价值观体系。

3.保护非遗文化志愿活动

随着当今世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乡村生活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以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为契机,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传承与实践,皂角树下文化育人品牌开展了保护传承非遗的公益实践活动。青年学生亲身前往贵州黔东南地区,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古法造纸的学习,探索艺术与非遗的创新结合,涵养深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杠赛来,济南!”社区美化社会实践活动

“情系阿尔山”暑期社会实践

4.扶贫攻坚志愿活动

皂角树下文化育人品牌联合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党团教育中心,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艺术学院专业优势,开展“一带一路新机遇,扶贫攻坚砥砺行”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青年学生前往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支点、能源资源战略合作的重要枢纽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贫困地区孩子带去艺术类教育。同时深入白城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活动紧密结合艺术学院的专业实际,让广大青年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大学生先锋模范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释】

[1]周龙军.略论高校人文教育[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44—47.

[2]叶朗.谈谈人文教养与人文学科[J].中国高等教育,1996(3):28—29.

[3]叶朗.谈谈人文教养与人文学科[J].中国高等教育,1996(3):28—29.

[4]贾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6(19):4—5.

[5]梅苏蔓.中国人文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J].文教资料,2006(19):5—6.

[6]梅苏蔓.中国人文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J].文教资料,2006(19):5—6.

[7]郝佳婧.习近平关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论述研究[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1,23(1):37—41.

[8]涂晓群,曾娜.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思考[J].理论导报,2009(4):49—51.

[9]杨叔子,肖海涛.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杨叔子院士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9(2):51—57.

[10]吴咏梅.校史研究: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J].湖北社会科学,2013(1):182—184.

[11]彭传新.品牌叙事理论研究:品牌故事的建构和传播[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2][美]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姚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5.

[13]潘晴雯.从说理走向叙事:思政话语的转换及其意义[J].探索与争鸣,2012(8):73—77.

[14]杜威教育名篇[M].赵祥麟,王承绪,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21.

[15][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M].季斌,王立君,白锡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2.

[16]蒋晓丽,梁旭艳.场景:移动互联时代的新生力量——场景传播的符号学解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12—16,20.

[17][美]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赵乾坤,周宝曜,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78.

[18][法]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C]张寅德,编.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97.

[19]孙萃.依托红色文化构建高校人文教育体系的探索——以内蒙古地区为例[J].才智,2021(9):143—146.

[20]吴成巍,李云霞.浅谈历史文化育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风,2019(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