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以“人”为对象,激发人的审美体验
戏剧是反映人的一种艺术门类,其核心是人,以人为对象,展示人的深层灵魂里的真实目的。因此戏剧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要立足于以人为本。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剧作家塞万提斯就提出过:“戏剧是人生的镜子,风俗的榜样,真理的造像。”戏剧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类有认识自身并重塑自身的需要。
与之不谋而合的是,中国现代美育源起于梁启超“新民”到鲁迅“立人”的两种时代强音,这便孕育出了美育的一个核心问题——美育与人生的关系问题。这里面就渗透出一种美育观点——要把人的提升、人生的重塑与进步作为根本目的,这样看来,美育的根本目的与戏剧存在的原因是殊途同归的。
研究高校内的美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作用,要关注其成效是否可以深入学生内心,重要的是学生在此次活动中充当了何种角色和激发起什么体验感受,这种审美体验是必不可少的。相比于只是回廊展览式的文化活动,戏剧的形式可以直击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痛点——并未关注到情感倾注的作用,让学生孤立于体验之外,心中缺乏共鸣。
戏剧拥有艺术的高度综合性,丰富了呈现于学生眼前的意象世界,从而使他们产生审美感受。这种审美体验,不仅起到了美育的作用,更是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会更为深远。
负责编剧的学生要思考整个戏剧的构架,包括情境建构、人物形象、人物关系、矛盾冲突等等,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就呈现出了创造美的完整过程。
在学生观摩戏剧的过程中,教育者们也不难发现,学生此时作为观众群体,他们的思维被剧场内的表演牵动着,他们可以敏锐地捕捉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这就是作为戏剧观赏者的“感美”瞬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舞台上人物命运的感知满足了自我强烈的审美冲动,加之戏剧强烈的表现力,进而与艺术意象融合,最后加之在意识层面的思考,形成对人生的感悟。
舞台上的表演者们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呈现,很多学生作为非职业演员出现在剧场的舞台上,一上来是很难与剧中人物融合的,只是空洞地去模仿。解决这个问题的妙法莫过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的自我修养》中提到过的,演员必须去体验这个角色本身。在完成这种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们就通过“剧中人物”和“自身”之间树立起的一面镜子,“审视”起了自己的人生,认识了自身,这不仅达到了美育的效果,更是影响了其情感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