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年用户的“微传播”策略
“微传播”作为新媒体语境下一种重要的传播形态,已经成为当前青年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媒介的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已经由沟通工具延伸为身体的一部分,在微传播中人与媒介完美融合。在不断位移的网络媒介环境下,微传播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凸显。主流媒体需要树立“微理念”,将触角延伸到青年虚拟网络空间,将主流价值内容与“微媒体技术”相结合,创新“微表达”,构建“微环境”,用“微传播”讲好青年故事。
(一)平台策略:建构“微平台”矩阵,形成传播聚合力
主流媒体要向多种媒体平台互动及多种媒介互融转变,构建包含网站、“两微多端”等在内的跨媒介形态的传播矩阵,各微平台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互通互联、精准传播,形成“两微为首,多平台辅助”的网络聚合力。
要熟悉各微平台的特性,对多种微平台进行优化组合。比如微博、微信的用户黏着度高、内容生产时效性强、用户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强。微博相对于微信而言,更具有时效性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布即时信息。微信公众号具有图、文、影像和音频等多元化展示、即时性发布和内容深度传播的优势,可以用于青年的价值引领、价值塑造等方面。知乎、B站、抖音等客户端更符合当代青年亚文化特点,知乎以优质的专业服务为特点,内容展现多以文本、图片为主,但是知乎的话题讨论更具有知识性和思想性,吸引了很多高知识青年群体;B站以其二次元文化、弹幕文化、鬼畜文化等为青年喜爱,成为青年亚文化交流的平台;抖音是在移动状态和休闲状态下收看的约15秒的短视频平台,相对于图文,视频具有文案、视觉、声音、动态的多重展现,能够在短时间内带给用户良好的视觉体验,同时因其创意的剪辑、娱乐性、互动性和社交性强,黏着了大量青年用户群体。
主流媒体要以双微为核心发声渠道,即时进行信息发布、个性化推送、网络品牌运营等。针对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选取知乎平台意见领袖发表正确观念立场引领大众舆论。占领B站青年亚文化平台,适应青年的话语需求,改变以往“一本正经”的说教,将青年喜爱的亚文化的外壳包装上价值引领的“核”。比如共青团中央在B站,以资深大V的态度融入平台,将爱国主义的核心用二次元的形式进行创造性的包装,创作的新媒体作品《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将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以二次元动漫的形式重现,引发青年的追捧和喜爱。抖音平台的传播要抓住“短、快、燃”的特点,将爱国主义教育、强国励志、英雄故事等内容通过视频剪辑配以热门音乐创作符合青年亚文化的新媒体产品,引领主流价值观。比如《觉醒年代》热播后,团中央创作的五四特别版《错位时空》,对电视剧进行特殊的二次剪辑,呈现建党初和当下两个时空中的“新青年”血脉相连,同根同源,为家国奔走、挥斥方遒。视频配以青年喜爱的音乐,触发了青年的爱国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话题策略:科学设置议题,建构虚拟记忆场
“微时代”的核心技术Web2.0改变了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让主流价值的传播过程由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传播转变为双向式或者网状式传播,青年的价值传播更强调“主体参与”的深层对话和情感认同。对青年用户的网络引导策略存在四个不同的传播梯度:“思想宣教、话题传播、舆论风控、网络心战。”其中话题传播处于第二个层级,是“微时代”主流媒体借助微平台设置议题并形成热议的重要手段。伯纳德·科恩在《新闻界与外国政策》一书中指出,“很多时候,媒介也许在告诉人们‘怎么想’方面不大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非常成功。”研究表明,人记忆网络中的旧有信息与新的信息建立连接后产生的信息是受众最易于获取和认同的,而媒介具有重建记忆网络的功能。
一方面主流媒体要结合党和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节日、纪念日等公众集体记忆关键触点,利用媒介设置话题,建构“国家在场”的虚拟记忆场,触发个人记忆,唤醒集体记忆,在青年中形成价值认同和政治认同。比如建国70周年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通过两微推出“我和祖国同框”“我的年代照”等寓爱国教育于娱乐的新媒体产品,重构集体记忆的同时满足了青年用户的认知需求。在微博推出“我和祖国同框”话题讨论,引发了不同年龄段的受众关注、转发、评论,这种微传播产品采用人机互动的交互元素,搭建“过去”与“现在”的故事场景,通过讲述我和祖国的故事,将家国情怀和宏大历史与个体记忆建立连接,家国场景与个体故事产生联系,打通了集体记忆的横向建构,形成情感认同,建立家国认同。另一方面,主流媒体要围绕公共事件和受众需求设置话题,培养意见领袖,开展媒介联动,引导青年舆论。比如2019年针对“视觉中国版权门”事件,共青团中央微博、微信、抖音多个微平台互动发声,发挥了对事件的引爆、科普、跟进等作用,在青年中占领了话语主动权,推动话题积极正向传播。
(三)场景策略:媒介构建场景,推进情感认同
罗伯特·斯考博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预言:“互联网在未来25年将迈入场景时代。”[2]微传播时代是数字化场景传播的时代,场景传播具有沉浸式体验、个性化传播、精准性适配等特点,通过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进行个性化精准推送的场景叙事逐渐成为当前新媒体平台重要的叙事和传播模式。场景传播策略最突出的特点是把“受众”放在首位,借助丰富的媒介形式、动画和交互,将传播内容场景化、可视化、交互化,通过搭建虚拟叙事场景,将人、故事和场景连接起来,形成“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受众参与兴趣、唤醒个人情感、表达价值理念。
“在政治传播史上,诉诸情感胜于诉诸理性。”[3]主流媒体要借助场景传播的立体化、沉浸式、多时空、交互式等特点,搭建价值共融的“情境”,将青年置于媒介建构的叙事场景中,在具有“情境”色彩的场景互动中激发青年主体的情感和价值认同。比如在2017年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新媒体使用交互融媒体形式H5推出的模仿微信聊天的产品《两会喊你加入群聊》,营造虚拟云场景,增加了受众特别是青年对两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一天点击破600万。2020年清明节H5作品《今天,请给他们一分钟》在青年用户朋友圈刷屏,融媒体技术营造出独特的叙事场景,云端缅怀在各个岗位上为“抗疫”牺牲的英雄。抖音、B站短视频易于营造穿越时空的氛围式场景,点燃青年用户的情感共鸣。比如,2016年共青团中央B站策划的“继续前进吧,少年中国”主题,通过视频回顾近代中国历史,展示少年中国的豪迈,极具感染力的视频塑造了情境式场景,将青年代入民族历史的集体记忆,激发出他们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主流媒体还可以以博物馆、校史馆为载体,借助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建造网络虚拟展馆。2021年人民网推出的“红色云展厅”就是运用5G、云技术将各地红色纪念馆、陈列馆、展示馆等党建、党史内容进行数字化场景展现的新媒体产品。青年用户足不出户,通过移动客户端就可以沉浸式体验各类党史主题展馆的教育内容,视频、音频和交互体验的叙事场景,让青年得到共情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