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文化育人展开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思路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系统——有的放矢
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但仅仅依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力量是不够的,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全面、不平衡,因此建立一个具有专业团队的学生心理工作站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精细化的趋势。二级学院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依托自身力量建立二级心理工作站,打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择业、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惑。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艺术体验相结合——寓教于乐
1.艺术教育有助于宣泄情绪,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气质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审美需求是人们的高级心理需求,可以促进人们健康心理的形成。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主导着健康,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稳定的情感是利于人体身心健康的因素之一。新时期的大学生对精神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处于朝气蓬勃、激扬青春时的他们思想比较活跃,情绪波动大,特别是在面对暂时无法克服的困难和障碍时,容易冲动。艺术教育以其不同的艺术形式,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为学生缓解压力、宣泄情绪提供了多种可能。例如,在艺术欣赏中,音乐作品旋律欢快、节奏活泼、力度适中;美术作品线条清晰、色彩明快、色调温和,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可以跟随作品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冲动的抑制和情感的释放。在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获得深刻的体验。这个过程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升华了学生的人格,净化了学生的心灵,缓解了学生的压力。在当前心理治疗中逐渐流行的音乐、绘画和舞蹈疗法,已经治愈了无数的精神疾病患者。这些成功案例表明,艺术教育以其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持久的艺术魅力,成为人们减少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调节器。
2.艺术教育有助于净化心灵,塑造大学生高尚的审美意识
首先,美术教育是在师生相互尊重、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中完成的教学,学生在信任自由的和谐氛围中容易打开心门,获得知识的养分,他们的创造意识被唤醒。其次,艺术教育的实践过程使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审美心理场。大学生因其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美术教育为其构建了具有情感色彩的环境,容易感染和影响学生,使他们容易产生相互交流、沟通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洗礼和升华的审美意识使学生的情感也得到更高层次的塑造。健康的审美包括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审美趣味具有多变性的特点。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审美很容易陷入低级趣味的误区。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不成熟的阶段,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外界干扰大,对外界低俗事物的抵抗力相对较弱。艺术教育凭借优美的艺术作品,使受教育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作品的外在美。
3.艺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所谓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被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充分展现人格特征的人格模式。研究表明,完美人格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有一些大学生因为外部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如单亲、父母离异、家庭贫困、父母教育不当、留守经历等情况,容易形成孤僻、自卑、偏执、急躁等不良性格。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在旋律优美、轻松、乐观、向上的音乐环境中,在阳光、向上的情况下,会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不知不觉中,消极的人格特征就能得到有效改善。此外,应鼓励学生多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审美活动,如大学生合唱团、各种舞蹈社团、各种形式的艺术社团。一方面,可以增加更多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从而改善因性格等原因造成的紧张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审美教育,改变自己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情趣。通过审美活动,可以更好地增强自我意识,宣泄自我以外的束缚和压迫,增强对艺术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使自我不自觉地以美的方式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创造生活,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4.艺术教育在完善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上,可以有效防范心理疾病的发生
美学教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和谐发展、审美情趣的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增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提升都有重要作用。艺术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意识和人生观。美术教育本身就是美的教育,它让人感受到美,自然会影响人们的心理。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疗养作用。有学者认为,绘画所传达的信息量非常大,是一种自然表达的有效工具。因此,一些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运用美术教育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治愈学生的心理。因此,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辅以艺术治疗,这不仅可以改善情绪,愉悦心灵,还可以优化人的心理结构。将艺术治疗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将艺术治疗与心理活动课相结合,可以发挥艺术治疗的趣味性特点。
(三)个体艺术疗愈与团体艺术疗愈相结合——双管齐下
1.个体艺术疗愈
个体艺术疗愈是在大学生个体心理辅导中经常采用的形式,以艺术为媒介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舒缓压力、缓解焦虑、促进心理健康,通过房树人绘画、投射性绘画、命题绘画、投射性音乐聆听、接受式音乐聆听、再创造式音乐体验等技术,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以音乐艺术为重要媒介,将其应用于个体心理咨询,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音乐可以刺激自律神经系统,而自律神经系统是由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组成的,音乐是唤醒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一种,副交感神经系统促使人体从高度紧张或生理唤醒的水平上缓和下来,进入放松状态,副交感神经系统在音乐的作用下使人感到轻松。音乐给人们带来各种复杂的情绪起伏和变化,也让人们体验到一种轻松的生理状态。如笔者所教的一个二本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性格内向、自卑,因为考试受挫而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和学习,我们采用支持内省的音乐治疗法,先选择一些小调音乐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音乐逐渐变化,到比较活跃的华尔兹,再以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等强有力的音乐使学生体会到音乐作品充满希望,从而引导其心理转化。绘画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在个体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咨询者的抵触情绪。有些学生因为性格内向、孤僻、敏感、不善于沟通,使个体咨询难以推进,这时艺术治疗就是最好的帮手。在个体咨询中,当学生不愿意进行语言交流,表现出抵触或退缩时,可以采用投影绘画技术和房树人绘画技术,消除学生的敏感防御心理,自然进入个人绘画体验,从而促进个体咨询的进展。
2.团体艺术疗愈
团体艺术疗愈可以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充满色彩,它强调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大学生团体艺术疗愈的准备阶段,我们往往根据大学生的一些特点进行区分,如性格相近、年龄相仿(同年级)、经济条件相似等。将相近的群体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艺术疗愈,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共同的问题,这样的小组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也可以理解为“同质性小组艺术疗愈”。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如性格差异较大,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要解决同一类问题,如果将这个小组设为一个小组,用艺术疗愈的方式进行辅导,我们可以理解为“异质性小组艺术疗愈”。不同的小组应设定不同的目标和疗愈艺术活动计划,通常小组成员人数为10至16人,大的小组也可以扩展到20至25人,但人数不宜过多,以免难以控制,如果人数太少则缺乏充分的沟通。为了使成员感到平等、安全和舒适,常常采用圆圈的形式来开展活动,教师也应融入圆圈中,而不是一个人站在圆圈的中间,站在中间会有一种被关注的感觉,会打破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不利于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大一新生为例,以“适应”为主题,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拉进同学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改善因大一新生入学不适应而带来的烦恼和焦虑,采用接受式音乐疗养的方法。一开始同学们听着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分享感受和体验,进一步引导适应问题的共同烦恼,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共鸣,在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然后在音乐的引导下慢慢向大班过渡,使小组成员一起走向阳光,变得积极。在这样的小组中进行艺术治疗时,成员因有共同的情感体验,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倾诉,相互分担焦虑和烦恼,从而获得安全感和认同感,并从其他成员的经验中学习,提高自己。如果一个群体的成员呈现多元化趋势,如住在同一宿舍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宿舍里出现了矛盾,要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为“异质群体疗伤艺术”。这样的群体相对比较难把握,活动的艺术设计要更加巧妙,尽量接触到每一个人,不要让任何一个人感到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