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教育话语叙事转向的意义
(一)叙事话语有助于突出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以往的说理教育主客体之间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一种说服和被说服的状态,教育者过于强调其主体和权威的力量,采用宏大叙事的方法论,脱离学生的生存体验和日常生活,缺乏积极的情感力量,很容易导致被教育者的排斥和逆反。叙事话语切合了后现代语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突出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体验性和情境性,借助鲜活的故事表达和生活场景展现,推动学生与他人、历史、世界的沟通,彼此获得心灵的认知和认同,自然而然地接受故事背后的价值理念,使得大学生思政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宏大的、抽象的走向个体的、鲜活的,由单一的灌输走向平等的对话,学生真正成为教育过程的主体。
(二)叙事话语有助于实现话语体系的生活化和情境化
人是感性和理性的集合,叙事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情境化思维,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情境,受教育者在听故事和讲故事的过程中不断与故事主人公交流、对话,在对照反思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和交流沟通的愿望。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叙事话语的转化,主要是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叙事,理论语言转向生活语言。宏大的政治理论和政治话语借助形象来进行故事化表达,抽象的理论转化成充盈生命热度的故事情节,学生透过故事取得心灵的穿透力和震撼力,从而取得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
(三)叙事话语有助于拓宽思政教育的视域和效度
讲故事的过程是一个开放性的话语过程,通过故事情境设计将答案的可能性展示出来,让每一个听故事的人,根据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得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与以往思政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标准性和忽视个体感受的封闭过程有很大差异,进一步拓宽了思政教育的视域和广度。思政教育最需要的“不是逻辑推理,而是体悟、理解、形象、感动”[13],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叙事者的观念和立场往往是内隐的,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润物无声的,学生对故事背后的价值理念的体认更多是通过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后转化的自觉认同,更有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