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话剧融入高校美育的应用研究

第二节 小剧场话剧融入高校美育的应用研究

当前的青年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征。高校教育者们必须立足于面向未来的视点,力争构建中国当代美育话语体系,对中国现代美育进行深入研究和反思。这一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反思并不是单纯地对旧式美育进行革命,而是追溯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美学浪潮及其美育发展历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应用前人的美育成果时,客观地重估其历史价值,又要在面对互联网和新媒体冲击时,辩证地阐释美育的当代意义。这种辩证的当代美育教育思想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新发展理念,于变局中开新局。做好“思政+美育”工作,推进思政教育方式和话语方式的供给侧改革,不断提高思政工作中美育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早在20世纪初,中国早期的文学家、艺术家们于梁启超带领的“戏剧改良”运动的激荡中开辟出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新型剧种——话剧,而梁启超更是明确地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梁启超提倡的这种情感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在经过一系列社会生活后可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最终将学生培育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这其中就蕴含着艺术对于美育的深刻作用,“戏剧改良”运动的成果——话剧,也在近代的美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的高校思政工作应该融合前人优良的美育成果,将话剧的艺术形式应用到如今的美育工作中去。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高校美育是思政工作的一个载体,这里的所提到的话剧只是作为高校美育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培养专业演员或者要求学生达到如何高的艺术素养,本质是要求高校在思政工作和美育教育中运用话剧的元素,即运用情境、场景、情节、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等元素,将情感价值观念教育传递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