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一种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它纳入学校教育的总体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效益。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作用,在全校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建立多途径、多层次的育人体系。
2.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的、有针对性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体现社会精神文明的特点,体现其现代性和进步性。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一些社会问题的错误看法甚至敌对情绪和态度,教育者不应一味地附和他们的看法和思想感情,而应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明辨是非,帮助他们端正观点,调整看待问题的方式,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各种心理问题,缓解心理问题症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迪,受到共产主义人生理想的教育。可以说,教育性原则比较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3.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工作都要从学生出发,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和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主体性原则集中而直接地体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点,它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成长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个自觉、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意识和精神,处于被动地位,教育就成了一种强制性的行为,变得毫无意义。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助人活动,即教师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和自助,即学生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调适。为了达到自助目的,学生只能作为主体直接参与这一活动。另外,青春期是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贯彻主体性原则,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满足了学生的独立需要。
4.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原则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校学生,所有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设施、计划和组织活动,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应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共同问题,把提高大多数或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确立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是与当前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任务、客观条件和学生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紧密联系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重点是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只有为全体学生服务,才能实现教育目标。此外,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也是基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其相应的心理需求也具有共性,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以集体的方式进行。当然,面向全体并不意味着忽视个体。在实践中,在贯彻这一原则时,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最大成效。在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和掌握所有学生的共同需求和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要平等对待学生,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再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要有利于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5.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是不同的,青年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和价值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消除这些特点和差异,而是要使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得到最恰当、最完美的展示,也可以说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强调差异,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一样,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提高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个性健全教育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首要标志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我修养,强烈的公益心,不以自我为中心,能为他人着想,有批判性思维,深刻而独立,意志坚强,心胸宽广,情绪相对稳定,充满幽默感,等等。
2.人际和谐教育
人际和谐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交往艺术,在群体中与人和睦相处,悦纳他人也悦纳自己;善于在群体中发挥自己的才干,达到高水平的自我实现。
3.积极适应教育
积极适应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主动适应自身、环境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会调整和控制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扰,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掌握解决心理困扰、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保持心理健康。同时,要学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特点,顺利度过青春期。要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优化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整学习的心理状态,开发自己的潜能,取得良好的学习适应。
4.自主性心理教育
学生间的心理教育与帮助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常常受到忽视的方面,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应切实落实大学生是心理教育主体的基本观点。实际上,青年学生间的影响是很大的,应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动力。在具体实施上,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学会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