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与文化育人的关系

二、人文教育与文化育人的关系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需要强大的文化和文化,才能不断为国家发展注入动力。在这一历史阶段,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人类文明进步成果;要大力推动当代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目标,习近平提出了关于文化育人的重要论述。

“努力把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用以文化人、用文育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文化育人做出的科学定位和基本方略。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论相融合的结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把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文化育人”的理念提出来。

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化”有着变化、转化、改变之意。《管子七法》上写着:“渐也,顺也,流行也,久也,服务也,修行也,成事也。”这里的“渐而习之”就是指逐渐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及情感态度等等。这说明了一个道理:一切事物都要从量变到质变再向更高一级发展。“化”也有教育意义。《说文解字》上写着:“皈依,就是教行。”“育”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来引导、培养等,包含着教育、培养、培养的意义。以文育人,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用文化育人。在这种情况下,以文化人更倾向于潜隐性的“化”,更倾向于“变”,更倾向于潜移默化的“变”,更倾向于潜移默化的“变”。以文育德就是要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对国家有贡献、对民族有担当、对人民负责任的合格公民。所谓文化教育,就是以文育人、化人,达到提升个人的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目标。[7]

(一)以“文”为载体

《说文解字》中对“文”有这样的记载:“文,错画也,象交文。”随着实践的发展,“文”的含义也包含了典籍、文章等其他作品。至今,“文以载道”的说法广为流传。“文以载道”即文章等特定的文化作品中蕴含着一定的道德、道义,发挥“文”对人的涵养、浸润、启迪的作用,通过文化作品达到释道、传道的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习近平关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论述中所指的“文”。

首先,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本遵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论述,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当代新释,让人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浸润和洗礼。

其次,以革命文化为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论述,把红色革命文化作为“文化”的内容之一,以红色革命文化的政治导向价值引领人民群众,要求用革命文化育人,用红色文化铸魂,立德树人。

再次,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励斗志。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和谐世界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转化”人、“培育”人,就是塑造人民群众的价值理念的过程。

(二)以“化”“育”为途径

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来“化人”“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思想建设做出重要部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就是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汇聚更广泛力量的过程,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引领作用。要强化正面宣传,突出社会主义本质,主动贴近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鼓舞人民群众,缩小思想分歧,不断增进人民群众思想共识。宣传也是一种教育形式,是习近平关于文化育人、以文育人重要论述的“转化”和“育人”方式。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中国人民普遍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抵御外来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入侵的思想武器,是近14亿中国人民共同的共同价值追求。

通过优秀文化产品来“化人”“育人”。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理念,符合接受规律。优秀文艺作品能够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强大的教育作用。优秀文化产品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终身受益的精神食粮。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文艺创作时曾说:“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之源、力量之源、幸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论述,要求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启迪思想,陶冶道德情操。

习近平关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论述,要求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网络文化建设,实现“化人”和“育人”,应该建设符合互联网时代实际、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空间。网络文化以其信息传播范围广、内容生动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它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如导致道德沦丧、精神滑坡等问题。因此,要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与引导,净化网上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文化人的重要论述,也要求以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为契机,发挥网络空间的显著优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网络发出区域声音,为网络阵地注入正能量,切实增强以文育人实效。

(三)以“人”为核心

显然,以文化人的对象是人。人不仅是以文化人的主要对象,也是以文化人的目的所在和最终落脚点。习近平关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论述以“人”为对象,以“化人”为目的,其中的“人”指的是人民群众,是具体的人,“化”和“育”的对象,是情感非常丰富,有着一定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以及社会要求的社会人。

以“人”为核心还体现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传统的人文教育以教育者的抽象说理教育为主,教育内容是较为宏大的政治理论和政治话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教育者以说服受教育者为目标,往往过于强调其主体和权威的力量,脱离学生的生存体验和日常生活,很容易导致受教育者的排斥和逆反,难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认同。叙事话语是一种“故事化”的表达形式,切合后现代语境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青年,突出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体验性和情境性,借助鲜活的故事表达和生活场景展现,推动学生与他人、历史、世界的沟通,获得心灵的认知和认同,自然而然地接受故事背后的价值理念,使得人文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宏大、抽象走向个体、鲜活,由单一的灌输走向平等的对话,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