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在文化育人中意义
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大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使其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和高贵的人文精神。由此,从宏观上讲,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即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从微观上讲,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成人”教育。如果说科技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科技知识和科技方法。那么,人文教育的作用,则在于使受教育者领悟做人的道理。[8]具体而言,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教育利于凝练学校精神
早在2400多年前,古人就把人的道德精神培育放在知识学习的前面,在而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发展时期,物质文化大为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对人的道德要求更高,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这与我们的办学方针和高校承担的使命密切相关。素质教育早已超出了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范畴,不仅要求学校时刻清醒认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而且要求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培养出来的人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大学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个人知识、能力和其他非智力因素,如事物、观念的变化等,而这些都是素质教育所要抓住的。高等教育受众智力因素的平等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学生获得社会评价机会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后面提到的非智力因素的。这种差异反映出大学生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上的差别。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职责。大学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提供辨别是非、认识问题的价值取向和视野,追求更高的标准。哲人把大学的社会责任放在了一个很高的平台,其认识大大超出了大学知识培养的范畴,他告诉我们,任何一所优秀的大学都应有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园,真正的教育的终极目的都是对人完美性的追求。这种对精神培育的重视要求大学必须始终保持“对人的培养”这一根本性原则。
大学的精神守望,可以说是一面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旗帜,可以从中诠释人类高尚的理性光辉。哈佛校长约瑟夫·鲁登斯坦有句名言:“在一个变化相对较少、思想观念相对独立的国家,社会变化越快、价值就越大。”大学作为培养人的场所,其存在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而大学精神则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自我反思和批判的平台。大学精神对于个体来说至关重要。在这个时代,大学要坚守精神家园。大学需要在社会上远离现实世界,特别是不太理想的世界,以便能够独立思考并发挥重要作用。学生缺乏批判的勇气和能力,首先是对社会现象缺乏分析。一方面,大学要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另一方面,大学又必须承担起培育公民素质的重任。大学精神守望者就是这种担当责任的典范之一。一方面,大学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现代社会,大学的围墙已经被打破,面对是非混杂的诱惑,需要一种精神上的警醒与坚守,才能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批判社会现象的本领。而大学精神守望则代表着一种精神尊严,闪耀着人类尊严和理性的光辉。没有蔡元培、马寅初等人对“思想自由和包容”的承诺,很难想象北大会达到空前的高度。其次,大学需要具有自身独特的精神品质,这种特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教育观念;一种是办学风格。教育观念体现了人们对待大学的态度。一种校园精神观摩的观察,融入学生的思维理念形成的也许是“人文修养”,是现代大学生最需要的一种精神气质,转化为“有思想、有行为的好先生”的另一种说法。再次,它是一个精神上的警钟,促使学生发展独立思考能力。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发展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一个民族的进步过程,其实是对先辈智慧的继承与发展。如果不积累知识和能力,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现代人。没有精神的独立,就没有思想的独立,思想就很容易屈从于世俗。创新始于个人观点的形成,而不是批评和思考。一直提倡思想自由的人文大师陈寅恪曾说过:“学者不应该违背自己的意愿,为非学术目的改变或抹杀自己的内心真理,而应该坚守自己的学术良心,行使自己的权利,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大学的精神守望实际上是由学生的精神理念所形成的一种高标准的价值导向,它教育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选择中保持独立人格,同时仍然是学生的精神领航者,支持追求真理,批判世俗愿望。大学精神是一种超越于具体事物之上的抽象理念,它能够引导并影响人的思想行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大学精神是学校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发展历程的重要标志。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喻于义而达于仁。他认为,人的思想必须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真实认识基础之上,才能成为真知;否则,思想就是空洞的、虚假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学的使命在于培养精英人才,而大学精神正是这种精英人才的灵魂所在。在当代中国,大学精神主要体现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忠报国,经世致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教育应该赋予学生崇高的情操和超脱尘世理想主义色彩,让学生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展示科学殿堂的高瞻远瞩和气质。
(二)人文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对其目标实现和绩效评价的核心,在于培养出来的学生所体现的素质水平。素质教育几乎是所有以学生进步为主旨的学校都在着力把握的重点,而不同点只是在于方向、层次、水平的选择和精神理念的体现上。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素质教育,除了知识教育外,更应注重对学生精神理念的培养,也就是说,在关注“人的发展”过程中,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培养学生的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强化理想主义的色彩,倡导求真、向善、崇美的宗旨,推动学生的精神追求和品质理念走入时代和社会进步的高点。[9]
(三)人文教育提高院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高等院校是思想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具有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优势,大学文化影响力主要作用于大学内部与外部,其中,内部影响力是外部的重要基础,所以需要先在大学内部进行自我分析与调研。大学的发展战略、远景规划、教学质量、师资水平、生源质量、管理制度、行政效率、内部成员凝聚力等是自我分析调研的重点。以此为基础,大学应进一步着手调研学校的发展对外部公众的影响效果,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的办学方向、发展重点、管理方法、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以期处于文化影响力竞争的有利地位。
环境是提升院校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客观条件,优化内外部环境则是提升院校文化影响力的首要条件。[10]高校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把办学传统与办学理念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自己的大学文化,实现大学文化氛围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大学文化的影响力。大力开展健康积极的文体活动,形成对教师有凝聚力、对学生有熏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大学文化氛围。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兼容并蓄、学术自由”的学术氛围,营造学生自我教育、教书育人、追求卓越、勇于实践的育人学术诚信,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文化导向功能和陶冶功能,为提升文化影响力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