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

(一)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1.政策支持

在指导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中,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教学内容的规范化、教育体系等多个方面对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进行了探讨。中共中央、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了若干意见和纲要,为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提供了政策保障。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试行)》明确将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列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四个方面,并且强调,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要科学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高校要创造条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和报告会”。教育部明确指出,主管教师、政治教员不仅要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要十分重视主管教师、从事政治教员和其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这就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在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体系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强化教育的主体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哲学、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功能。2017年12月,由教育部印发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总结》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强调要建立心理教育质量提升体系,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2017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要求辅导员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国家层面的诸多政策表明,在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主渠道,而在这两个渠道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2.高校落实情况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从兼职到专职,从业余到专业,最后到专业与职业相结合的发展路径。改革开放前,高校中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政治辅导员负责这一职能,一些医疗问题由大学医院和地方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共同处理。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兴起,专职辅导员逐渐开始用心理学方法研究大学生的生活、情感和职业发展,但整体水平较低。21世纪初,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大学生的层次结构和数量规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心理问题的结构也日趋复杂,辅导员现有的工作能力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高校逐渐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日制化、普及化。工作中要求学生辅导员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等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增强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心理危机干预的自觉性;帮助大学生处理学习、交友、择业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各高校在资金、人员配置、制度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根据教育部规定的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的配置,要求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作为学生管理的常设机构,辅导员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制度保障是前提,队伍自身素质是基础,长期实践是提高水平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