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很多人有这样错误的观念,认为心理健康只是针对有疾病的人,只是一种跟心理咨询师有关的工作,而并不涉及其他的教育领域和教育者;还有些人认为,没有心理问题就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错误的认识,必然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处于被动状态。一个人只有智力正常、情绪健康、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恰当、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等特征,才可以被断定为心理健康。任何人都会或多或少有心理问题,为了解决因心理上所导致思维或行为上的偏激,就要根据个人心理问题的不同程度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或治疗方式。这不仅是心理咨询师要对社会个人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高校日常教育与管理的重要部分,同时更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以预防为主,不能出现问题再进行教育,在平时的高校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教育、性心理教育、心理素质发展教育。让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和他人,能够准确充分地认识现实,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关心社会,欣赏生活,富有创造性并懂得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努力走向自我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模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不再是一种矫正性的健康教育活动,而是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把外在教育与内在教育相结合,有机地进行。要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然要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既然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就应该渗透到各种教育活动中去,这样直接或间接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才能达到有效教育的目的。要转变教师们的不正确教育思想,澄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自己无关,只是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的错误认识,主动调整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以积极努力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作为教育行为的指导思想,而非只为达到教育目的而采取教育手段的片面行为。“学校一切教育工作都必须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要求,学校的教学活动、管理活动和后勤服务活动都应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该工作视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教师要在充分利用自己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搜寻有关心理教育知识的具体内容,在进行本学科教学的基础上,主动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适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在获得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提升心理品质,建立健全的人格;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在和谐中促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首先,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宣传。我国目前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偏见,许多学生害怕投来的异样眼光,怕被别人定义成心理障碍的人群,即使有心理咨询的需要,也不理性地进行心理咨询,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问题,对于自己的问题不能找人倾听向人倾吐,致使部分心理咨询中心门庭冷落。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正确的认识,拥有正确的心理思维模式,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把心理健康作为自我综合素质的基础和首要前提。学校应组织学生组建心理健康社团,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努力把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学习生活中,使其成为完善自我的一种有效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知识设立为考试科目和必修课,进而让学生们普遍重视。另外,学校要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心理健康对生活和学习的意义所在。其次,高校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有相当一部分教育者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教学工作中划分出来,存在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与其他学科老师教学工作无关的错误认识。可见,强化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理论体系的学习与宣传,刻不容缓。要竖立以“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新观念,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自我学科的理论知识学习,还要潜移默化地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精神。教师本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要不断强化自己的基本知识技能,加强心理健康理论学习,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通过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及时主动地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予以适当开解,在教育中真正做到以教育为目的,以有效管理为手段,以人性化服务为理念。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1.组建专业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对于学生而言,其直接获取教育的根源——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是学生能否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这支队伍,要从学历、专业方向、岗位分配方面进行优化组合。尽量确保聘用专业的心理学专业从业人员,拒绝兼职的非心理专业工作人员,不仅在学历上对心理咨询师有更高的要求,而且也应要求心理咨询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方面也应对心理教育工作者在上岗前进行专门的培养和培训,努力打造出一批思想素质高、专业能力强、有较强的实战经验、甘于奉献、有着崇高人格的专业心理教师队伍。
2.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
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以来多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心理课程培训及工作内容重心都放在了学生身上,往往忽略了起到主导作用的教师以及教育环境。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素质不仅影响自身的心理状况,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素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通过专门的培训和专业的培养形成思想素质较高、专业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对心理健康兼职教师的培训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培训工作要积极地开展,加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断地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工作水平。也要开展对班主任、辅导员和其他从事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干部的技能培训工作。教师是学生的导航,如果指引的方向不正确就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影响,高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其次要管理培训人员,不能以任何借口拒绝师资培训。最后要检验培训成果,将成果列入教师的业绩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