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的概念
中国古代的人文,指的是“诗书礼乐”等传统礼教文化,同以“自然”为对象的文化现象相对应。汉语中“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易·卦·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一词指“天道运行所形成的条理、秩序以及由此显现出的迹象”,“人文”则指“人类社会运行所形成的秩序、条理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伦理规范”。所谓的“文明以止”中的社会规律就是要求人们:内以践行道德伦理,以至于心有所“明”;外以恪守礼法制度,以至于行有所“止”。因此,古人所说的“人文”一词当与现代的“人道”一词相通,代指人事,指的是社会中以人为主体的道德伦理和礼法制度。《辞海》中对“人文”一词这样解释:“人文”今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文世界,人文世界则可以分为内在与外在两部分,内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外在的则是指文化世界。[1]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是统一的。从内容来说,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世界所独有的精神性、意义性、价值性决定了人文学科区别于社会学科(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的独特性质,即人文学科具有体验性、教化性,评价性的特点。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人文学科不是回答“是什么”,而是回答“应当是什么”,也就是人的价值导向的问题。人文科学本质上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但素养不等于没有“用”。人文科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教化”,也可以说是人的“教养”。这就是说人文科学能够为社会及个人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能在学生的人文教育方面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进一步塑造民族精神。
学术界普遍认为,人文教育是以历史、文学、艺术、哲学、伦理等一系列人文知识为基础的教育,也可以说,人文教育是将人类数千年日积月累流传下来的各种智慧精神、伦理道德以及阅读经验等作为基础教育内容来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个人人文素质,培养其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对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树立和提高的教育。人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塑造个人人格、陶冶情操、培养个人德行、完善心智的功能。因此,学术界目前很难对人文教育做出一个准确、不变的定义。研究者根据自身的需要,详细阐释了人文教育的含义。本文结合高校人文教育中以文育人的内容对人文教育描述如下: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社会优秀的人文科学和文化成果通过环境熏陶、知识传授等方式,将其内化为个人独有的人格及自我修养,继而成为个人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而其目的则在于促进个体的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体与社会价值实现。所谓“人文素质”就是指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的结果,它的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高尚人格的塑造、人生理想境界的实现,或者说人文教育本质就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
从宏观层面讲,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2]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所指的就是人类文化所创造的价值和理想,可以说是人们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其实质也就是对人类生存的关怀和追求。它是将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作为核心,以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从狭义上来说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人的本质、目的、价值、意义、理想、信念等的认识和执着追求的总和。从微观层面讲,人文教育即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的濡染与涵化,使人学会做人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在通过对众多人文学科进行系统学习后,使人不仅能够获得人文知识,更能认识人的本质,建立价值体系,塑造精神家园。易言之,人文教育是全面培植人性的教育。
人文教育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中国古代虽没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但积累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至今。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明确的教育理论和思想,集中体现在《大学》和《学记》两部典籍中。二者都论述了“大学之道”,这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纲。它强调“明人伦”和“修身”,这正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注重人文的传统和特色。[3]在这一阶段人文教育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其教育思想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重德育,强调修身养性
集中体现在源于孔孟的儒家教育思想和朱熹的宋明理学思想中。
第二、政教合一
即以政治教,以教治国,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以“治国之道”为内容。中国古代教育与政治关系密切,学生关心时政,议论朝政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传统[4]。
第三、学而优则仕,学与仕不分离
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标使得从汉代察举,隋唐设科举以后,学校的办学目的就是“储才以应科目”,学校成为培养官员的预备机构,科举考试的内容成为教育的内容。
第四、重人文传承,轻自然科学
古代教育以人为本,强调“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因此教学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及文史辞章,课程设置也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并以道德教育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而生产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只是作为统治艺术的辅助知识进行研习[5]。
我国的人文教育近代化历程是一个被动的、后发型的且不断受到外来影响的持续性过程。自鸦片战争爆发后,伴随着西方势力的不断入侵,一方面,来自西方的现代教育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进行冲击,继而向教育领域不断渗透;与此同时,中国的有识之士为救亡图存开始向西方学习其先进技术及其教育思想,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了其近代化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下中国高等教育也历经波折。新中国成立伊始以俄为师,着重强调科技教育;20世纪50年代后期注重教育的普及和与劳动结合,但对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关系则没有加以关注;十年浩劫中,高等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在接二连三的运动中被斗得奄奄一息,大学几乎停顿,教育思想更是混乱,直到1978年后才出现新的巨大转变。
从鸦片战争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间中,中国整体的教育思想主要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西方的教育思想主流逐步取代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的思想;二是科学教育得到人们重视的同时,人文教育被人们所忽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深入人心,强调理性写作、轻松写作已成为社会共同的社会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以专业技术教育代替传统的人文教育,以“人才”培养代替人文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振兴人文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活动广泛开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科学的新阶段,这是人类教育发展的必然。
1994年到2001年,北京大学曾开办了“文史哲综合试验班”,2005年5月,中国实验班学组建了国学院,倡导“务实”之风,以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国学教学与研究人才为目标。虽然都经历了坎坷,但却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中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趋势。“科学·人文”教育模式是指科学和人文在教育中相互统一,交错融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不偏不倚并重发展,以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