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项目实施方案
(一)将文化育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中培养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思维、工作实操经验。工作室不限参与成员的专业、年级,具有强大的开放包容性,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可进行思维拓展、专业融合,更强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不同年级学生可进行经验分享,使得高中低各层次学生根据自己掌握专业的程度,都能在此项目中补足自己的短板,获得相关就业经验,为未来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困难和挫折甚至失败都在所难免,通过此创业项目,可以更好地锻炼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品格,培养大学生勇于承担风险、自立自强、艰苦拼搏、艰苦奋斗的作风,并使学生提前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提升规避风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
工作室业务培训
(二)将文化育人与多媒体平台相结合
在工作室的运营的基础上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将核心价值观用图像、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表达出来。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面向全体师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影像展览活动,学生们在比赛中用镜头去记录正确价值观所体现的生活中的片段,在参与中不断学会辨别,不断提高自我意识,不断培养个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通过生活的积累、比赛、创作多媒体作品,发现社会的真善美,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去创造艺术,去发现核心价值观的美,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山东建筑大学“皂角树下”微信公众号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艺馨学工微信公众号
山东建筑大学子非鱼影像视频号
1.微信公众号推送运营育人方式
艺术学院建立皂角树下文化创意中心微信公众号,通过皂物家文创育人、子非鱼影像育人、思政活动育人三个模块用推送的方式将富有文化气息的内容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给每个学生。
建立山建大艺馨学工公众号,将艺术学院在思想引领、党团班级建设、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学风建设等内容通过公众号推送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大学生活,走进学生、服务学生、关爱学生。
2.视频号运营育人方式
艺术学院建立子非鱼影像视频号作为学院文化育人视频教育环节,通过拍摄视频来进行文化传播及教育引导。
3.影像制作育人方式
工作室指导拍摄毕业生教育微视频《前路》,通过视频展示为即将毕业的同学送上母校对学生的祝福与期望。
山东建筑大学毕业生教育微电影:《前路》视频画面
山东建筑大学家族口述历史纪录片:《浪潮之下的陈山口》视频画面
《皂角树下的故事》视频画面
建党百年“师生书画讲党史”视频
山东建筑大学博物馆纪录片《浮生之淀》获山东省第七届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大赛优秀网络纪录片
指导郭亦尘同学拍摄的《浪潮之下的陈山口:THE LONG WAY HOME》家族口述史纪录片,通过纪录他家族村落的变迁,表达了浓浓的家国情怀。该片也入围“百家·春秋口述历史计划”全国前十五名,被授予“优秀纪录短片奖”,并受邀参加第四届国际口述历史项目展。
2019年,艺术学院思政教育品牌微视频《皂角树下的故事》上线。“皂角树下”的故事开始于2017年,是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思政工作要求培育建设的党建思政育人品牌,2019年获批教育部思政精品培育项目。品牌将叙事理论、品牌建设、新媒体传播运用到党建思政工作中,将主流价值借助生活化、历史化、场景化故事表达,融人文、化思政,讲述学生听得懂的思政故事。
为进一步创新文化教育新形式,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情景式的党史学习模式,在2021年建党100年之际,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推出了“师生书画讲党史”线上精品党史微课堂,邀请师生视频讲解创作过程及背后的党史故事,以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来庆祝建党百年,特邀美术学教研室主任黄瑞教授,讲解他的作品《新的篇章》背后的故事。黄瑞教授也希望通过这样一幅作品,带领学生穿越百年党史,重温《共产党宣言》,品尝真理的味道,感受经典的魅力,追溯信仰的源头,汲取前进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真正培养属于我们自己人民的艺术人才。
建大校园
除此之外,还拍摄了有关建大博物馆的《浮生之淀——建大博物馆时光记》《光阴建大》等宣传片,在学生了解校园文化、学校历史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
4.摄影照片育人方式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学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同时进行照片摄影纪录宣传,加强学生中的榜样作用,让更多的学子能看到身边的优秀学生事迹,比普通的说教和苍白的文字表达更生动,更有影响力。
美丽的校园,学子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也可以通过照片记录,传递文化正能量与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