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多数的高校发展历程比较早,又由于西方多数国家对于教育方面的重视度比较高,所以在教育经费方面的预算问题也极为重视,由此实施高校预算管理的时间也相对比较长。从最开始的国家预算,过渡至费用控制预算,再演变成如今的作业成本法、EVA、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等多样化的创新方法,如此之多的创新型研究方法为预算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近年来,高等教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被列为教育发展的重点,各国不断加大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投入,高等学校预算管理也由此成了专家学者们的研究热点问题。
1.高校预算管理模式及制度方面的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希望能够对自有的预算管理体系进行改进,打破政府投资为主的资金管理模式,从而让学校在资金用途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得到更好的发展。F.Modigliani(1958)提出:以往仅仅依靠政府下放款项的模式现如今已经逐渐失去原有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前进,整体的经济环境也在变动,高校在进行财务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好时间与资金价值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根据市场经济环境对风险进行估量,从而增强高校的经济实力。M.Miller(1963)也认为:高校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一方面要尽力争取到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要自己主动地去拓展一些新的资金渠道,形成多元化的筹资办学局面。虽然学校拥有自主使用资金的权利,但是这并不代表学校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及责任也需要学校承担起来。Schick(1985)将行政视角、预算结构和预算过程的开放性加入高校预算的概念中,丰富了高校预算的内涵。Carl R.Borgia、Randolph S.Coyer(1996)针对美国高校实施的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在肯定改革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不足。Robin Naylor、Jeremy Smith、Abigail Mc Knight(2004)等针对英国高校实施的绩效预算管理体系,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实证研究,在指出存在问题的同时也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Robert、Steven(2004)认为,预算根本是无法满足需求的,因为预算是有限的而需求是无限的,所以如何运用政策将预算科学地在某一段期间内合理使用是研究预算管理课题的关键所在。Steven(2004)认为预算是控制科学和政府计划的结合。HEFCF(2010)则做出了规定,学校在使用资金的过程当中必须提供实施计划的运作方式、保证计划的可行性,同时也需要对股东负责。这就要求学校的资金使用计划必须公开透明。在高校的预算管理过程中,只有管理制度科学合理才能顺利地开展预算工作。Raudla、Karo(2015)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讨了基于项目的研究经费对公立大学预算和财务管理的影响,指出基于项目的研究经费带来了收入波动、收入来源分散、交易成本高、协调问题、财务管理的高度复杂性、确保现金流的困难以及支付间接成本方面的问题的挑战,为高校项目管理提供了借鉴意义。
2.高校预算编制及流程方面的研究
预算编制是高校预算管理中重要的一环。Govindarajun、Anthony(1998)从预算编制着手,动员全校教职人员积极配合预算编制工作,其中教职人员的日常也应视为预算编制的基础。Berman Evan(2000)认为编制方法的选择是预算管理的基础,编制方法一定要客观。他反对参考历史数据,认为要以本年度学校的发展目标为根据来编制。Margaret Goon(2001)等人则针对高校预算管理工作模式进行创新,在进行预算管理活动中结合高校的发展战略,达到顺利实现高校战略的目的。Ginger(2009)认为预算管理对高校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髙校预算应当首先保证高校重点项目的推进与实施,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建立相应的责任机制,减轻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问题,并概述了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系统使用的“分配框架”的发展情况。Seal(2011)的研究表明,在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高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预算期间,保证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的一致性。Galmer(2014)则指出虽然现在预算编制还是以增量预算为主,但诸如零基预算、预算编制系统和责任中心预算都逐渐开始被广泛应用。Druzdzel、Kalagnanam(2018)基于某大学财务工作的知识和理论考虑,将支出和收入与教学和科研业务联系起来,为其开发了一个绩效预算规划模型。此外,国外学者还提出了超越预算、预算松弛等理论和方法。西方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和提出了很多预算编制方法,比如希尔顿提出的零基预算、哈佛教授提出的平衡记分卡等被广泛应用于预算管理。
3.高校预算执行与控制方面的研究
预算执行与控制是高校预算管理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预算执行高效得当,预算管理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E.Fama(1990)提出:如果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不对其进行控制,对于预算执行完成后的情况也不及时进行评价,那么这就仅仅是表面上的预算,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因此,高校的财务部门需要对资金活动的费用支出进行严密的监管控制,对于其中存在的一些超预算甚至无预算的情况要明确拒绝,将预算执行的结果定期公开,保证年度预算能够顺利完成。David Otley(1999)表明,想要将高校预算执行得当,最为理想的方法就是执行全面预算。他认为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想要发现那些比较关键、影响力较大的问题,并在管理体系中将这些问题统一解决,那么就必须实施全面预算;只有在全面预算的管理过程当中,高校财务管理状况才能够有效提升。Robert M.May、Stuart C.Sarsen(1999)提出:高校在开展资金活动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多加关注成本核算这一方面。在对国外大学的各项科研成本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一项结论,就是在对高校进行预算管理的过程当中,对于高校的成本也需要进行严格把控,这样高校在进行资金管理的过程当中,能够促使利益最大化,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好的资源配置模式。Beech(2008)的研究发现,相对于中世纪时期的大学,现在的大学在经费的构成方面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中世纪时期的大学经费完全依靠教会的补助,而现在的大学还可以争取到社会团体和政府方面的资金补贴。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加大了学校对经费使用的重视程度,因此,预算控制在高校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也变得更加重要,高校不仅应当加大对预算的重视程度,还应严格按照预算的相关规定进行经费的收支管理。Zierdt Ginger(2016)等人首先论述了权责对于预算管理有重要作用,在预算过程中建立权责机制,明确负责对象,既可以提高组织内部人员执行的效率也可以减少预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浪费行为;其次提出高校预算应对稀缺资源给予一定的重视并节约使用。Helden、Northcott(2013)研究了预算管理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证的方式,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探究。Rogulenko(2016)的研究表明,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管理活动及控制收入和支出的有效工具是制定和实施相关预算制度的主要目的。
4.高校预算绩效考核方面的研究
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是衡量高校预算管理是否有效的关键环节。Whalen(1991)提出了预算责任中心的建立对于高校的必要性,以及在高校实际预算工作中应该对哪些问题进行注重。Berman、Wang(2000)认为预算管理出现问题完全是因为预算评价的缺失,所以应健全预算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指标,并且该体系要完全贯穿整个研究流程之中。Massimiliano(2004)运用实证的科学方法,考察并研究英联邦所属高校的绩效考评工作,基于研究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Bratti(2004)的研究在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针对预算评价指标的选取、权重的设计等问题,对美国大学的预算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并结合美国大学的相关属性提出实施建议。Kong(2005)通过实地考察法,首先对美国多个自治州进行调研,并对绩效考核效果进行实际的调查;其次分析预算实施过程中的绩效考核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即预算绩效考核对美国现行自治州预算管理有着重要作用,通过预算绩效考核,提升预算效果。Helden(2010)的研究是关于高校预算管理成效的影响因素。他在运用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将研究中的影响因素运用到实际的案例中,最终得出的结论具有较高的信服度。Joyce(2014)也研究了绩效评价相对于预算活动的重要性,通过优化改良绩效评价的方式使得预算更具有计划性,来强化预算管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