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预算管理内涵
预算一词源于法文Bougette,意思是指皮革制成的公文包[1]。《辞海》中“预算”的定义为“国家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等对未来一定时期的收入和支出计划,有时也称个人或家庭的收支预计”。由预算的定义可以看出,预算的应用范围较广,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
早在18世纪,预算管理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政府部门的节约开支方面就开始发挥作用,也日益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1992年,美国学者麦西金开始对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进行系统阐述。之后,预算管理在国外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阶段一:规划—计划—预算(PPBS)(20世纪60年代):在此阶段,预算的功能不断扩展,从最初的注重成本费用控制扩展为对整个组织单位资源的规划与控制,进而形成了上下结合的不断反复闭环式的预算编制形式,实现了预算执行者参与组织单位的预算管理过程。典型的公司包括杜邦化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
阶段二:零基预算(ZBBS)(20世纪80年代):它主要是针对“增量预算”的弊端(“存在就是合理”思维定式)而产生的。“零基预算”不是以现有费用水平为基础,而是一切以零为基础来考虑费用发生的必要性和金额大小,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零基预算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预算管理系统,使管理者关注到预算管理在分析关键决策事项和推动关键决策事项实施上的重要作用。代表性的公司是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
阶段三:绩效预算(PB)(20世纪90年代):绩效预算最早应用于美国联邦政府总统预算办公室的支出管理。它规定各预算单位在申请经费拨款时,不仅必须明确阐述该预算所能达到目标以及相应的详细支出计划,还必须明确说明其目标绩效将如何实现客观公允的衡量。其实质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业绩评估为核心,将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绩效的提高紧密结合。绩效预算进一步扩展了预算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使预算兼具了沟通协调、资源优化配置、绩效评价与激励等多种功能,也由此进一步奠定了预算在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