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 高校预算编制方法
目前,我国高校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主要包括增量预算法、复式预算法、零基预算法、概率预算法、滚动预算法等。近年来又出现了作业基础预算法和超越预算法。
1.增量预算法
增量预算法是指在年初安排高校各部门的预算时,以上年预算为基础,结合本年度的有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整从而形成本年度预算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也由此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使用。但其缺点源于“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假设,过去的浪费在下一年度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由此,增量预算法适用于在各年度之间不会出现大的波动的预算项目。
2.复式预算法
复式预算法将高校预算支出划分为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预算资金的安排是首先安排经常性支出,再将建设性项目支出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进行排列,并在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依据高校资金的宽泛程度(比如收入的增加或支出的节约等)来依次补充,既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又突出重点。
3.零基预算法
零基预算法是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学校所有的收支预算都不以过去发生的业务收支为基础,完全从“零”出发,根据年度预算目标推敲每项费用开支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并依据成本效益原则排列各项管理活动的优先次序,以此来对预算资金做出安排。其优点是能将学校有限的资源用于最需要资金支持的项目。但是,这种预算方法对预算编制人员的要求较高,而且对每一个费用开支项目进行反复论证也会使预算编制变得烦冗复杂。
4.概率预算法
概率预算法是将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预算管理。该方法要求统计每一个项目发生的概率及其金额大小对年度预算的影响,并以此作为高校预算资金安排的依据。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是一种相对比较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但是,该方法对高校预算管理人员要求较高,所以一般由预算管理人员灵活运用。
5.滚动预算法
滚动预算是基于“预算应依据事态发展不断做出调整以保持时效性和发挥其指导作用”的思路出现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包括逐月、逐季、混合滚动等方式。该方法的优点是保持预算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以动态的观点规划高校的未来,并随时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对预算做出调整和及时纠偏,从而充分发挥预算的协调控制和“指挥棒”作用;缺点是预算工作量大。
6.作业基础预算法
作业基础预算是在对业务单位进行价值链分析和作业成本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对业务单位预期的作业进行计划和控制,编制出满足预计的作业量和战略目标的预算。传统预算以业务成本计算系统为基础,假设成本和业务量之间存在依存关系,是以业务量为基础编制的预算,但这种预算不能反映浪费和低效的作业(非增值作业),不能提示消除浪费和低效的方法,只能揭示实际执行结果和预算值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而已。而作业基础预算的目的在于向责任单位授权,为其提供预算业务量必须执行的作业(增值作业)所需要的资源。
7.超越预算法
预算控制,有紧控制和松控制两种模式。传统的预算采取紧控制模式。其理念是为员工确定具体的短期(通常是1年)目标,使之工作得更有效率。控制时,管理者的业绩主要根据报告期预算目标的完成程度来评估。由此,管理者为了保护自己会寻求一些降低风险的方法,例如,报告保守性的预算数据而产生预算松弛,阻碍绩效的持续改进;操纵预算的执行结果;预算刚性不能及时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等。而这些方法造成了内部责任部门的职能失调。
超越预算法是21世纪国外逐渐兴起的一种预算控制模式,与传统预算紧控制模式不同,超越预算采用的是松控制的思想,即预算主要作为财务预测和计划之用,而绩效评价则通过平衡计分卡、标杆制度、关键业绩指标等其他综合绩效评价系统来完成,最终以相对标准为基础设计激励机制,来矫正员工的行为,以促进预算目标的实现。超越预算基于两条不同原则的管理工具。一是适应性管理流程,即滚动预测,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变化,基于内外部需求导向,按需配给资源。二是要高度分权,有效推动责任从单位中心到个体业务单位的转移,鼓励各业务单位能够做出各自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