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有关高等学校预算管理新制度新法规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专家学者们针对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的研究也是热情高涨。他们在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编制程序、预算执行控制和绩效评价等方面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代表性的观点。
1.高校预算管理制度方面的研究
从行政事业单位视角来说,王丽萍、郭岚、张勇(2008)以事业单位如何构建绩效预算体系为角度,对指导非营利单位如何高效利用预算去约束资金,实现提升事业组织管理水平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刘春(2010)从1994年3月12日颁布的《预算法》入手,放眼发展中国家预算改革适用制度的研究,提出我国预算制度应建设一种新的模式,即通过结合多种制度供给模式规范处理的方式,从而实现高校预算管理的目标。吕德铭(2017)通过探析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系改革监管重点,提出需要从政府预算体系独立性、完整性和预算之间的统筹性衔接三方面入手,严格监管预算执行,完善政府预算体系。赵善庆(2017)的关注点放在了预算管理流程上,他认为需要对我国政府预算管理改革所产生的问题进行透彻的研究和分析。从高校角度出发也有许多学者研究,如郭银清(2006)选择对高校改善预算管理制度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高校应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相应的预算制度,为自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姜竹、戴沁轩(2015)着眼于战略角度去构建预算管理体系。他们在研究中详细地阐释了高校预算管理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基于战略方向构建起对应的预算管理体系。郝孝金(2012)着眼全局,系统论述了当今复杂环境下怎样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何咏莲(2013)提出,要完善高校预算管理的外部宏观政策、法规,就要健全高校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强化高校预算管理组织体系,革新预算管理理念,运用预算方法建立和健全高校预算信息系统。王倩倩(2014)认为,预算管理是高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源效用最大化的有效手段,预算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财务状况及长远发展。刘从兵(2015)提出了多项针对高校预算管理的制度,如预算考评制度、“三上三下”制度、公示制度、专家论证制度和滚动预算制度等,这些制度对于全面提升我国高校预算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董晓燕(2016)另辟蹊径选择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为方向进行了研究,从预算管理原则、体制、方法、目标等方面做了全方位重点介绍。刘雅荣、肖云峰(2016)等从完善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制度的角度,提出对于部门预算改革在有些方面不能满足高等学校预算管理要求,财政部门预算与高校综合预算不协调,由于“所有者缺位”等问题,目前高校财政拨款模式无法满足高校事业发展的要求等。因此,建议改革现有部门预算制度以适应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发展的需要。高磊(2018)觉得制定良好的预算管理制度是实现高校良好运行预算管理的关键。预算管理制度可以整体地把控财务预算执行的秩序,确保预算的合理开展,使预算资金的使用有据可依、有据可查,更在财务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有说服性,使财务监督与管理作用得到保障。通过制度的建立,将高校的经费责任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预算项目上,让财务预算管理更加清晰明了,效果也更明显。毛珮(2018)认为对于高校而言最好的财务管理首当其冲就是对预算的管理,其影响财务收支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穆晓丹(2018)在介绍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新预算法实施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要求和意义,探讨了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良好和科学的预算管理,可使高校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高校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国高校要建立财务预算体系首先应该建立完整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建立一套有效的预算管理模式。
2.高校预算编制方面的研究
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离不开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张向东、赵振全(2012)认为,在高校预算编制过程中,应该以战略为导向,并将战略在实际管理的作用作为研究方向,运用会计工具,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仝乃礼(2018)也指出以战略为导向的高校预算管理能够在极大程度上解决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预算管理的作用。比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的发展与实际资金分配存在一些矛盾。在高校管理中,资金计划不能准确地预测到下一阶段资金的使用情况,可能会出现实际实施过程中发现资金预算量不足,或预算过多造成资源浪费等情况。周丽辉(2015)重点研究了在高校预算编制过程中高校发展战略与预算编制的结合。王宏宇、刘雅华(2016)等从预算编制的角度,提出在出台新《预算法》的背景下,我国高校预算编制的方法、程序、校内预算与部门预算的编制口径、预算编制时间安排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进而影响了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而只有彻底改造高校预算管理流程,搭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才能从源头上改变高校预算编制的现状,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杨晓红(2017)认为,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模式一般是根据办学规模的大小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或集中管理的预算模式。统一领导是指高校在国家财政政策、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的统一指导下,将整个高校的全部财务资金收入和费用支出作为预算管理对象,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财务收支方案统一进行资金规划与使用。集中管理是指高校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由高校集中进行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和评价的管理,全校财务预算统一地执行一套财务预算制度与编制规范要求,再由全校统一进行集中的会计核算处理。分级管理是指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控制制度的统一领导下,根据支出事项管理权限进行划分,将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给予二级部门相应的财务预算管理权限,形成由二级部门分级编制的管理原则。张男星(2019)也认为校预算负责人有“重分配轻使用”的问题。在编制预算时,二级机构积极争取资金,但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不够重视,特别是一些专项资金效率低下,资金浪费严重。
3.高校预算执行与控制方面的研究
高校预算管理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执行。崔洪俊(2006)重点介绍了全面预算管理执行中重点关注的领域是什么,并阐释了执行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手段,加快促进预算管理的落地实施。孙士霞、夏颖(2009)以预算控制为切入点,研究出管理实施中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从而解决高校预算管理中的问题。董艳梅(2013)认为高校在实施预算控制时,不仅要做好合理、详细、有效的预算编制工作,而且要把预算执行工作放在首位。没有预算的有效执行,预算仿若空谈,没有任何意义。乔春华(2013)以单位内控流程的优化为核心,通过对部门预算管理流程的梳理,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措施,目的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财务信息化在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已凸显其作用。由此,大量学者从信息化视角研究和探索高校预算管理的问题。付桂彦、陈亚楠(2016)及宋慧晶、孟凡斌(2012)等提出建立高校财务信息平台,强化预算管理的事中控制,建立功能齐全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并提出以下设计思路来加强对高校预算的监控:一是原财务系统与信息化预算管理系统的对接,二是高校预算资金的追加与调控,三是预算录入与审核资金平衡功能的实现,四是资金执行情况的多方式统计与查询等。刘罡(2018)从内部控制的视角对高校预算管理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重构了高校预算管理体系,梳理了预算管理流程,并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预算编制与审批、预算执行、决算、预算绩效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加强管理控制的具体措施。在预算实施的初始阶段就应该意识到财务预算管理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高校的每个二级部门都应该参与其中,因为高校日常开支的过程是各个部门都会涉及的,与全校职工都息息相关。它涉及每个二级部门的职能职责,只有大家共同参与其中才能使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更加精细化,才能达到高校推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最初目的。
4.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考评方面的研究
刘从兵(2012)、龙英(2013)等针对预算绩效评价,依据“3E原则”,设计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三个层次的预算管理绩效指标体系。吴婧、陆萍、张甫香(2012)等则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针对我国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现状,设计构建包括科研绩效维度、教学绩效维度、资源配置绩效维度、财务绩效维度及发展绩效维度五个维度的预算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杜秦汉(2013)指出高校应将绩效预算纳入学校预算管理,从资金投入的管理转变为预算编制、实施和监控全过程的绩效管理。高校应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考核机制,将预算绩效考核与部门目标责任制紧密结合。李志情、董玲(2016)认为有效的预算评价反馈机制可以强化高校预算约束,增强员工的绩效管理意识。周金(2014)指出预算考核是对预算执行与资金使用的考核机制,其内容应包括预算执行的合法性、效益性、真实性与科学性。考核结果应与各相关部门的责任人挂钩,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奖惩,以调动高校教职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刘国斌、冀晶焱(2015)认为预算评估是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的评估机制,其内容应包括预算执行的合法性、有效性、真实性和科学性。评估结果应与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挂钩,以便调动其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预算管理顺利进行。赵湘莲、徐艺(2018)指出一个科学、客观、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预算绩效评价能够有效实施的基础,是控制高校财务风险、实现高校资源最优配置的关键,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钱方明、李畅(2018)剖析了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提出若干关于构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建议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