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委托代理理论
在Berle、Means(1932)明确提出“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命题和Coase(1937)对企业的性质做出系统的论述之后[2],现代企业中由于两权分离产生的与经营者激励相关的代理问题,一直是学者们持续探讨的话题。
现代公司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在所有者(委托人)和经营者(代理人)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具有信息优势,委托人无法准确知晓代理人的行动。经营者具有的信息优势就体现在他们与股东签约谈判的前后。在签约前,他们更了解自己的才能,签约后他们也更清楚自己的工作努力程度。显然,两权分离带来分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代理成本,因而就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会产生代理问题,以及由此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3]。这也为预算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委托代理问题主要有四种类型,包括努力问题、期限问题、不同风险偏好问题以及资产使用问题[4]。
努力问题是指与所有者(委托人)期望努力相比,经营者(代理人)努力程度较低而产生的。经营者在做出工作决策时,必然要权衡工作获取的收益和因此带来的机会成本。Jensen、Meckling(1976)证明,管理层与公司股东的利益关系越紧密,其工作越努力,从而为股东包括自身带来的价值越大。在预算管理中,战略目标和预算目标由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同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冲突问题。
期限问题是指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对收益获取期限的认识不同而产生的。当公司运作时间相当长时,所有者所关心的是未来较长时间内投资带来的现金流增加,而通常情况下,因为投资的成本由现任经营者承担,而收益则主要由继任经营者享用,因此经营者在其任期内倾向于投资那些能够带来较多短期收益的项目,而对于那些对增加股东财富有益但投资期限长的项目,由于其投资期限通常较长,带来较多短期收益的可能性很小,经营者往往不愿投资于这些投资项目,由此背离股东的目标。在预算管理中,预算是实施企业战略目标的途径,而且战略目标是由所有者审批的,由此,预算管理的加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倾向。
不同风险偏好问题是由代理人对风险认可程度与委托人有较大差异而产生的。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或破产时,经营者的声誉受到极大影响,在劳动市场上再就业时的讨价还价能力大减,其价值随之而降低。而当经营者的努力使得公司业绩得到大幅度提升时,在经营者收入固定或波动不大的情况下,经营者得到的相应报酬并不高,因此经营者在投资决策时往往从自身的风险偏好出发,选择那些风险较小的项目,而尽量避免那些风险较大的项目。较小的项目虽然不能为公司带来较大幅度的现金流增加,但却也不至于带来公司现金流的迅速下滑,较小幅度的平稳增长使得经营者保持自身的职位,但对股东财富的迅速增加非常不利。在预算管理中,加强预算考核与激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中的低风险偏好倾向。
资产使用问题是由于代理人滥用委托人资产而引起的。经营者的在职消费,如购置豪华的办公设备、豪华汽车可吸引优秀的经营者,如果这种消费超越一定的度,则对公司股东价值产生负面影响。此外,结合经营者厌恶风险的特性使其更愿意在多个行业或部门进行与主营业务不相关的多元化投资。多行业投资一方面使得经营者利用股东资金拓展企业的经营范围,营造繁杂的经营模式来满足其对在职声誉的渴望;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在单个行业投资时所面临的特殊行业风险。然而,实证研究表明公司多元化并不一定能增加股东财富[5],这种投资与股东的根本利益有可能背道而驰。由此,作为强调资源优化配置的预算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中的资源低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