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 实训基地建设

6.2.4 实训基地建设

在现有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借助于“一中心、二学校”的建设,完善“T”型会计教学实践体系,进一步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在三年建设期间,增建校内实训室3个,改扩建校内实训室4个,加强实训室软件建设。在加强原有45家校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新建30家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图6-2为B财经类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搭建的由专业纵深到横向拓展的“T”型实践教学体系。

图6-2 “T”型实践教学体系图

在专业纵深方面,学校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按照“企业、会计认知→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专业项目(课程)实训→会计关键技术(岗位)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分行业实账实训→顶岗实习”的顺序为学生开展实训项目,以达到专业技术精益求精的目的。

(1)企业、会计认知:该实训项目安排在学生刚入学阶段。面对企业和会计毫无感性认识的会计专业学生,一方面学院带领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感性认知;另一方面,以展示厅形式设计建设企业会计认知实训室,主要包括会计史料、会计工具、会计文化、学院会计专业发展、历届学生优秀作品及国内外发生的会计、审计与税收的违法违规案例资料等。可以让学生了解会计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会计记账方法的演变过程,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

(2)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作为日后科班出身的会计专业学生,数码字书写、点钞、真假币的鉴别、小键盘录入等是其必备的财经基本技能,也是其日后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保证。

(3)专业项目(课程)实训:针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每一门专业课程,开发了相应的项目实训并形成软件,理实一体,强化专业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

(4)会计关键技术(岗位)实训:该实训项目的主要目的是突破会计技术中的重点与难点,如原始凭证的识别与审核、出纳岗位、库管岗位等关键技术(岗位),这正是学生掌握会计专业技术,日后胜任就业岗位的关键一环。

(5)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在学完所有专业课程以后,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检验。该实训项目与某集团公司进行合作,完善实训资料,采用手工和电算化两种操作形式,三位学生一组,分设出纳、成本会计、财务主管三个岗位,分上旬、中旬、下旬轮岗,共同完成公司一个月的会计任务。

(6)分行业实账操作:学生在校的专业学习是以工业企业为背景,而财经类应用型高校的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就业于中小企业,且分散到不同行业。基于此,学校设立“会计实账项目中心”。该中心依据省产业结构调整,按照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的要求,选取学生就业去向较多的物流、商贸、建筑安装、旅游饭店、房地产等行业建设会计实账项目中心。一方面,聘请行业的实践专家担任指导教师,他们将自身企业的“实账资料”带入学校,并且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并考核,从而为现代服务业培养并输送专门人才;另一方面,为行业企业进行财务制度设计与咨询,开展财务人员业务培训,构建企业财务人员的终身教育体系。

(7)顶岗实习:在学生即将毕业的最后一学期,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学院与若干集团公司合作,共建“×集团会计学院”;与市代理记账协会合作,共建“代理记账会计学院”。并以学院成立的“财经职教联盟”为基础,与多家企业合作,形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校外实习提供保障。

专业横向拓展方面,考虑到会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学生的后续发展将走向管理岗位,因此,相继为学生提供了ERP实训、模拟企业实训、多专业综合实训等项目,以拓展学生的眼界,达到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管理能力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培养“T”型经营管理人才的理念。

其中,ERP沙盘模拟实训让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资源优化配置有一个全面感性的认识;模拟企业实训更加具体地让学生熟悉企业内部操作流程;多专业综合实训由企业内部拓宽到企业外部,提升学生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以及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如银行、税务、工商、事务所等)的沟通协调能力。并积极引进现实经济社会元素和信息化技术,优化职场工作环境,建设具有财经管理特色的实践教学资源库,努力将多专业综合实训与各专业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群及其核心能力结合,在横向拓展业务的同时挖掘各岗位工作深度,将职业岗位工作与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融合。进一步探索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多部门、多服务业组织的协同,进一步完善实训组织、运行模式和评价体系,完善多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致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该项目由于具有创新性与有效性,得到了中央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并且由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相关报道。

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359万元,具体资金投入预算情况见表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