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

6.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

1.优化联盟平台,创新办学体制

省财经职业教育联盟是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在行业协会的主导下,依托举办方省财政厅的组织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由B财经应用型高校发起成立的。联盟以利益为杠杆,以互惠共赢为原则和各自承担相应责任为基础,将政府、行业、企业、院校联合起来,形成教育需求信息的汇集平台、教育合作机会的发现平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平台、教育模式探索的创新平台和教育成果服务的共享平台。通过不断建设,完善理事会治理结构,将财经职教联盟建设成校企之间互补型横向链接和人才培养上的纵向联盟,从而促进人力、物力、财力的共享,更好地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发展共赢,形成适应开放办学需要的,由“政、行、企、校”共同参与,有效协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交融的财经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联盟,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合作运行

通过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与联盟理事会制相互融通机制,提升决策水平;构建参与机制,消除合作壁垒;发挥联盟理事会的协调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政、行、企、校”多方联动的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保障合作办学的高效运行。

3.创新合作模式,增强办学活力

学校以项目为载体,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合作,从利益均衡出发,讲互惠,讲共赢,开展多渠道合作;从实际效果出发,讲绩效,讲深化,开展多种形式合作;从共同发展出发,讲长效,讲愿景,开展持续合作。在项目管理运作上采用项目化工作思路和管理方法,确保合作实效,通过不断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

4.政行企校合作育人机制与专业结合,组建“一中心、二学校”,推进校企深度对接

在学校现有“财经职业教育联盟”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合作,完善由政行企校代表组成的会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优化四方合作的保障制度,指导会计专业建设,形成四方合作、互利共赢的合作育人机制。组建“一中心、二学校”,即“现代服务业会计实账项目中心”“×集团会计学校”和“代理记账会计学校”,实现四方人力、智力、市场、资金等资源的优势互补。

5.按照“培养主体合作化、培养方式多样化、培养过程阶段化”的建设思想,继续优化“三维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推进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等五项对接,优化“三维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主体方面,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通过六种具体的方式充分协作,实现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系统、深入的交流合作;在培养方式上,课堂教学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并继续优化会计专业“T”型会计教学实践体系,通过多种方式紧密结合,实现对学生从专业纵深到横向拓展能力的全面培养;在培养过程上遵循人才培养和职业成长规律,阶段化教学,循序渐进地完成培养任务。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资金投入156万元,具体资金投入预算情况见表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