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与药物学
药物是一个古老而通俗的名词,至今仍普遍采用,泛指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质,可以是自古以来应用的天然植物、动物、矿物原料及一些原始粗制剂,也可以是经过现代科学技术加工制造的天然物质的有效成分或其单体、人工合成的化学原料药、生物制品及各种制剂。药品(drug),198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对其定义作了法定的解释:“药品,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物制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药物既包括了现今药品的含义,又保留了历史沿用下来的药物的概念,而其内涵似乎更广泛一些。至今,在国内外这两个名词常常相互通用,在含义上没有严格的区别。
药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和逐渐发展起来的。古代人类为维持生存,要不断地与伤痛疾病做斗争。在捕猎鸟兽、采摘野生植物为食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有些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有减轻伤痛或解除疾病的功效,便逐步有意识地应用它们来治疗伤病,以后又运用一些原始的提炼方法制成服用方便的“药剂”。这些古代的药物大多数来源于植物,故称之为本草。我国《史记》《纲鉴》净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是人类用药物治疗疾病的起始。
药物学是最早研究药物的一门古老的学科。内容包括药物的来源、成分、性状、作用、用途和用法等各方面的知识,也是系统介绍与药物防治疾病有关的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起到了医与药的一定的桥梁作用,对历代的行医用药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对药物的研究历史悠久,在人类有文字记载的近5000年的历史中,公元1世纪前后的《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一部药物学文献,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记载了许多药物的疗效。如麻黄治喘、海藻治瘿(甲状腺肿)、大黄导泻、常山截疟、水银与硫黄治皮肤病等;又根据药物的性能和应用,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120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125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概括地描述了药物的功效及其毒副作用。其他尚有梁代陶弘景(公元456年—536年)的《本草经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公元659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和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等。其中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他在长期医药实践中,行医、采药、调查、考证。参考历史书籍,总结用药经验编纂而成。全书共52卷,约190万字,共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00余首,插图1160幅,被译成英、日、朝、德、法、俄和拉丁七种文字,传播世界各地,是举世闻名的药物学巨著。其他古代医药著作中,如张仲景的《伤寒论》(公元2世纪)、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等,都是古代药物学与治疗学方面的经典文献。
西方药物同样源远流长,随着长期的医药实践而逐渐发展。古希腊时代的名医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前377年)重视饮食和药物在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应用大麦粥、海葱、白藜芦等作为治疗药物;罗马最著名的医生和药物学家盖仑(约公元129年—200年),曾编写了《论治疗术》和其他有关药物学的著作,并对许多草药做了植物学分类,创制出阿片和许多其他药物制剂,至今许多简单的植物浸膏仍被称为盖仑制剂(Galenicals)。随后有《李伯处方法》(1470年)、《那奥伏调剂大全》(1498年)、《良药集成》(1692年)等多种药物学著作问世。
以后,收载药物及制剂的法定药典陆续出版,如英国出版的《伦敦药典》(1618年)、《法国药局方》(1639年)、苏格兰的第一版《爱丁堡(Edinburgh)药典》(1699年)、爱尔兰的第一版《都柏林(Dublin)药典》(1807年)。对所收载的药物均规定有较完整的质量标准和检定方法。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各国药典陆续出版,并按期修订增版,收载的药物及制剂品种日益增多,内容不断充实完善,药物学由本草阶段发展到法定药典阶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药物学所包括的内容已分别建立许多的独立学科,如药物化学、生药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治疗学等。但综合性的药物学著作仍不断有新的版本问世,因实用性强,对医药卫生人员及家庭合理用药都有参考价值,受到普遍的欢迎。近代分子生物学、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及其向药学的渗透,现代药物学的内容不断得到更新和充实,如药物的品种包括不断增多的新的化学结构、新的作用机制和新的治疗作用的新药,还有生物工程技术的新产品;药物作用的阐述联系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的研究成果,由原来的整体器官水平深入到细胞、受体和分子水平;临床用药不限于单纯的临床经验总结,而结合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参数的研究,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还有老药新用途、新用法和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的新发现等,充分反映出有关药物基础及临床治疗方面的科研成果及科学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