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药物的选用
1.药物的分类及作用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四类,见(表5-1)。
表5-1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作用
2.治疗药物的选择
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和其他不良反应,所以应该严格把握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适应证。只有出现不能耐受的症状或可能存在危险的心律失常时,才给予适当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应注意,没有一种药物能治疗所有的心律失常,有时为了获得满意疗效需试用多种药物。以下主要讨论几种常见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1)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一般不必药物治疗。必要时可选用β受体拮抗药,如美托洛尔25 mg,2次/日,口服。
(2)窦性心动过缓:一般选用增强心肌自律性和(或)加速传导的药物,如拟交感神经药异丙肾上腺素等、迷走神经抑制药阿托品0.3~0.6 mg,3次/日,口服。
(3)心房纤颤:对快速房颤首先应使心室率降低,使之安静时保持在60~80次/分。可首选强心苷,如去乙酰毛花苷0.2~0.4 mg稀释后静脉注射,可以再追加0.2~0.4 mg,24小时内不应超过1.2 mg;或地高辛0.125~0.25 mg,1次/日,口服,用于控制房颤患者的心室率。多数患者经上述药物治疗后可在24小时内自行恢复。对仍未恢复窦性心律者,可应用药物或电击复律。Ⅰa类(奎尼丁)、Ⅰc类(普罗帕酮)或Ⅲ类(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可转复房颤。奎尼丁虽有效,但可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因此目前已少用。胺碘酮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低,故常选用。用法:口服200 mg,2~3次/日,维持量100~200 mg/d;静脉应用2.5~5 mg/k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5分钟以上),有效后0.5~1.0 mg/min静脉滴注维持。药物复律无效时改用电复律或射频消融术。
(4)室性期前收缩: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对室性期前收缩都有效。其药物治疗目的不是为消除期前收缩,而在于减轻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障碍;对有猝死危险性者应长期用药以预防猝死。因此是否选用药物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应根据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状态,心律失常的类型,心律失常所产生的症状,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因素考虑。同时在用药前慎重考虑药物本身对患者可能产生的危害,只有当药效明显大于可能发生的危害时才能进行治疗。对无器质性心脏病、无明显症状者,不必药物治疗。症状明显者可选用β受体拮抗药以消除症状。对有急性心肌缺血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可静脉注射利多卡因50~100 mg,无效时可加用50~100 mg,负荷量﹤300 mg,有效后1~4 mg/min静脉维持。低剂量胺碘酮0.2 g/d对心肌梗死后合并心力衰竭,伴有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5)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如不及时处理,容易发展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甚至并发心房颤动。故频发房性期前收缩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用下列药物治疗。
维拉帕米:适用于心率偏快、血压偏高、心功能良好的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患者。口服40 mg,3次/日;或服缓释片120~240 mg,1次/日。服药期间要注意心率和血压,如心率慢于55次/分则停用。
美托洛尔:适用于交感神经张力亢进、血压偏高、心率偏快的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患者,且心功能良好者。口服12.5 mg,2次/日。
普罗帕酮:适用于心率偏快的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患者。口服150 mg,3次/日,有效后改为100 mg,3次/日维持。
胺碘酮:适用于心率偏快、心功能较差的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患者。口服0.2 g,3次/日,1周后改为0.2 g,2次/日,以后再改为0.2 g,1次/日维持,最后可以0.1 g,1次/日维持。
地高辛加维拉帕米:适用于较难治、心率较快的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患者。口服地高辛0.125 mg,1次/日。合用维拉帕米40 mg,3次/日或口服缓释维拉帕米120~240 mg,1次/日。服药期间如心率小于55次/分则停用。
(6)房室传导阻滞:对第一度及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如心室率在50次/分以上,义无症状,一般不需针对心率进行特殊治疗;第二度和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明显减慢,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患者,应给予适当治疗,可用异丙肾上腺素1~4 μg/min,静脉滴注,或阿托品0.5~2 mg,静脉注射。对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维持者,应安装心脏起搏器。
(7)室性心动过速:首先应中止室速发作,可首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00 mg,5分钟后如未能纠正,再静脉注射50~100 mg,负荷量﹤300 mg,以1~4 mg/min维持。胺碘酮150~300 mg静脉注射,再以1 mg/min维持6小时,以后再以0.5 mg/min维持24~48小时。预防复发因用药时间长,故应选择疗效好、毒性反应较少的药物,如β受体拮抗药、胺碘酮,
(8)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①腺苷和钙通道阻滞药:腺苷为首选药物(6~12 mg静脉注射),起效快,半衰期短(﹤6秒);维拉帕米5mg静脉注射,无效时间隔10分钟再注射5mg。上述药物疗效可达90%以上。②强心苷和β受体拮抗药:去乙酰毛花苷0.2~0.4 mg稀释后静脉注射,可以再追加0.2~0.4 mg,24小时内不应超过1~2mg;短效β受体拮抗药如艾司洛尔50~200μg/(kg·min)。③普罗帕酮1~2 mg/kg静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