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随机筛选
2025年08月10日
二、随机筛选
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利用特定的实验模型进行广泛的药物筛选工作,从中发现有特殊治疗价值的新药。随机筛选(普筛和综合筛选)主要是从广泛的天然资源中寻找,如植物中的化学成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从中发现特定结构和作用特点的先导化合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结构修饰和优化,往往有可能研制出一系列有治疗价值的新药。目前临床常用的各类药物很多是从植物成分中筛选获得或再衍生出来的,如多种类型的抗生素及其系列产品就是从土壤微生物中筛选发展起来的。普筛是一项费时费力的浩繁工程,成功率低,尤其是通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天然资源的广泛过筛,现今筛出阳性药物的机遇越来越低了。也就是说,一个新药常是从成千上万个化合物中筛选出来的。但在当前的新药研究中,随机筛选仍是发现新药的一条有价值的途径。如近年我国从黄花蒿中获得新型抗疟药青蒿素,美国从约3500个天然提取物中筛选出有独特作用机制的抗癌新药紫杉醇。
为了提高药物普筛的效率,一是改进筛选的实验模型。由整体器官发展到以细胞、酶或受体作为药物筛选模型,用极微量化合物即可进行,灵敏度高,经济简便。
由于人和动物的种属差异性,用单一实验模型筛选来判定某一物质的有效或无效,往往会使一些有效物质被漏筛掉(假阴性);而且药物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有的药物不是在原来设计的实验指标上出现作用,却在其他方面出现较好的作用。如常山乙素的衍生物常咯啉的抗疟作用不佳,却发现有很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为了充分发掘一种物质的潜在药理作用,在很多国家建立一药多筛的综合筛选法,用几种实验指标对一种物质进行全面综合性评价。这种系统的药理筛选实验,只要用几种实验标本,就可以预测数十种药理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