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药物的选用
1.常用药物的分类、作用及特点
(1)利尿药:可使体内潴留过多的液体排出,减轻全身各组织和器官的水肿,使过多的血容量减少,减轻心脏的前负荷。包括:①中效能利尿药:常用噻嗪类如氢氯噻嗪,也可用非噻嗪类如氯噻酮;②高效能利尿药:呋塞米、依他尼酸、布美他尼;③保钾利尿药: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
(2)血管扩张药:根据其主要作用机制可分为:①静脉扩张药: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硝酸酯类,能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扩张外周静脉、肺小动脉及冠状动脉,对外周小动脉的扩张作用较弱;②小动脉扩张药:如硝苯地平等钙通道阻滞药、肼屈嗪等;③小动脉和静脉扩张药:如硝普钠、酚妥拉明、哌唑嗪、卡托普利、贝那普利、氯沙坦、坎地沙坦、缬沙坦等。ACEI和ARB均可同时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SAS),抑制醛固酮生成,促进水钠排出和利尿,减轻心脏负荷,抑制心脏的RAAS,逆转心室肥厚,防止和延缓心室重构。
(3)强心药:通过正性肌力作用,增加心排血量。①强心苷:如地高辛、洋地黄毒苷、去乙酰毛花苷、毒毛花苷K等;②非苷类正性肌力药:如β受体激动药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磷酸二酯酶抑制药氨力农、米力农,钙离子增敏剂左西孟旦等。
(4)β受体拮抗药:可减轻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毒性作用,使口受体上调,增加心肌收缩反应性,改善舒张功能;减少心肌细胞Ca2+内流,减少心肌耗氧量;减慢心率和控制心律失常;防止和减缓心肌细胞重塑和内源性心肌细胞收缩功能的异常。常用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
(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在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心衰心脏中心室醛固酮生成及活性增加,且与心衰严重程度成正比。目前国内只有螺内酯,依普利酮尚未在国内应用。
(6)窦房结抑制剂:临床试验证实单纯减慢心率也可以改善心衰预后,如伊伐雷定。
2.治疗药物的选择
(1)利尿药的选择:轻度心力衰竭首选噻嗪类利尿药,常可获满意疗效。中度一般多需加用保钾利尿药,无效时应用高效能利尿药;重度心力衰竭选用高效能利尿药与留钾利尿药合用,效果不佳时加用噻嗪类,或间断给予呋塞米肌内或静脉注射,或布美他尼口服;顽固性水肿可用大量呋塞米,或噻嗪类和ACEI联合应用。常用利尿药的用法为:氢氯噻嗪25~50 mg,3次/日;氯噻酮100~200 mg,隔日服一次;呋塞米20~40 mg,口服,2~3次/日,肌内或静脉注射,1~2次/日;依他尼酸25~50 mg,静脉注射,1次/日;布美他尼作用部位与副作用同呋塞米,对呋塞米有耐受性者可用,每次1 mg,2次/日,口服;螺内酯20~40mg,3~4次/日,口服;氨苯蝶啶50 mg,3次/日,口服。
(2)血管扩张药的选择:对于心力衰竭已不主张常规用肼屈嗪和硝酸异山梨酯,更不能用以替代ACEI。而ACEI除了发挥扩血管作用改善心衰时的血流动力学、减轻瘀血症状外,更重要的是降低心衰患者代偿性神经-体液的不利影响,限制心肌、小血管的重塑,以达到维护心肌功能、推迟心力衰竭的进展、降低远期病死率的目的。用法:卡托普利12.5~25 mg,口服,2次/日;贝那普利5~10mg,口服,1次/日。当心衰患者出现干咳不能耐受时可改用ARB,如氯沙坦、坎地沙坦、缬沙坦等。
(3)强心药的选择:①强心苷:速效类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常用去乙酰毛花苷0.2~0.4mg,稀释后静脉注射,如病情需要24小时总量可达0.8~1.2mg,维持量0.2~0.4mg/d;毒毛花苷K0.125~0.25mg,稀释后静脉注射,如病情需要24小时总量可达0.5 mg,维持量0.125~0.25 mg/d。中效类和慢效类适用于中度心力衰竭或维持治疗,最常用地高辛0.125~0.25 mg/d。②非苷类正性肌力药:多巴胺开始以每分钟2~5μg/kg滴注为宜,以后根据病情调整。如剂量过大可使心率增快、周围血管收缩而增加心脏负荷。多巴酚丁胺开始以每分钟2.5μg/kg,逐渐增量10μg/kg静脉滴注,正性肌力作用较强,副作用少,可与强心苷或血管扩张药合用。氨力农主要用于其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难治性心力衰竭。③其他强心苷类药物:黄夹苷(强心灵)为夹竹桃制剂,片剂与地高辛作用相似,口服有效治疗量为0.5~1.5 mg,维持量为0.125~0.75 mg/d。
(4)β受体拮抗药的选择:比索洛尔起始剂量为2.5 mg,1次/日,目标剂量为10 mg,1次/日;酒石酸美托洛尔6.25 mg,2~3次/日,目标剂量50mg,2~3次/日;缓释琥珀酸美托洛尔12.5~25 mg,1次/日,目标剂量200 mg,1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