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抗丝虫病药
2025年08月10日
二、抗丝虫病药
丝虫病是由丝状线虫感染人体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丝虫寄生于淋巴系统,早期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出现淋巴管阻塞所致的症状。我国流行的丝虫主要是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蚊子为传播媒介。丝虫的发育分为两个阶段:幼虫在蚊体发育和成虫在人体发育成熟。
(一)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
该药的枸橼酸盐称海群生(hetrazan)。
1.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迅速,3h达血药浓度峰值,可分布全身各组织,虫体内的药物浓度与人体组织内药物浓度相近。
2.临床应用
服用该药后,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的微丝蚴迅速从患者血液中减少或消失。对淋巴系统中的成虫也有毒杀作用,但需较大剂量或较长疗程。
3.不良反应
毒性较低,可引起厌食、恶心、呕吐、头痛、乏力等反应。绦虫成虫和幼虫死亡后释出的大量异体蛋白可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淋巴结肿大、血管神经性水肿、畏寒、发热、哮喘、心率加快、胃肠功能紊乱等,一般于给药之日开始出现,持续3~7日。
(二)呋喃嘧酮(Furapyrimidone)
此药对马来丝虫及班氏丝虫的成虫及微丝幼虫均有杀灭作用,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与乙胺嗪相似,但呕吐发生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