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谥法的特点
西周虽有谥法,不过尚处在初创阶段,因而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第一,西周谥法的行用,有一个自上而下的扩展过程。先是自文王以来,周天子一直有谥,所谓文、武、成、康诸王号均可作如是观。而当时的王室重臣或诸侯卿大夫却鲜见有其谥号。如在小臣单觯中“周公赐小臣单贝十朋”,禽簋称“周公谋”,周公是生称,而邢侯簋称“作周公彝”,沈子也簋称“作祼于周公宗”,表明周公旦无谥,死后亦称周公。《国语·周语上》有“周文公之《颂》。”韦注:“文公,周公旦之谥也。”前此郑玄也说:“周公封鲁死谥曰文公,召公封燕死谥曰康公”[30],均属附会。又如鲁侯狱鬲,据陈梦家研究为鲁炀公熙所作祭享伯禽之器,铭称“文考鲁公”乃指鲁公伯禽[31],是知伯禽无谥。这种情况在周初并不鲜见。但自西周中期穆王开始,诸侯、卿大夫死后制谥的情况就逐渐多起来了。前举毛班为其父制谥曰“大政”,虢季家族中师
谥宫公、师望谥幽叔、即谥德叔,均为其证。不过,尽管西周中后期谥风日炽,也远未达到春秋时期那样普遍的程度,故金文所记作器者,称其父祖谥号者仍不多见。
第二,西周谥法的行用,与贵族爵称的关系并不紧密。《礼记·郊特牲》云:“死而谥,今也。古者生无爵,死无谥。”这是说谥法与爵位有关,有爵当有谥,无爵则无谥。所以有学者说:“谥是周代大夫以上贵族有爵者死后命名的一种称号”[32]。班簋铭云:“王令毛伯更虢城(成)公服”,这位虢公的官位既由毛伯承继,此时应不在人世,故可称其谥号曰虢成公,与春秋时称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等同例,表明谥与爵称是相依相伴的。只是西周谥法初创,有无爵称并不成为制谥的必要前提。前举周公、鲁侯狱无谥,表明有爵未必有谥。另一种情况是无爵未必无谥。如在金文中,死后易名有与爵称相连者,如釐公、釐伯,也有谥字以行第相缀的,如釐叔、釐季。它如有称宫公,也有称宫仲者;有称惠伯者,也有称惠仲、惠叔者;有称益公、益伯者,也有称益仲者;有称幽伯者,也有称幽叔、幽大叔者,均同此类。此外,还有以字为谥者,如前举虢季易父即是,并有称伯走父、叔硕父、叔猒父等。凡此表明西周作为谥法初创阶段,尚未形成固定的规则,所谓谥法与爵称的统一尚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第三,西周谥法的行用,初为追美先人的讳称,后来渐寓善恶褒贬于其中,更增加了它的政治含量。周初文、武、成、康以美谥成份居多,其后昭、穆二王或为平谥,晚期厉、宣、幽等谥号,善恶褒贬已明寓其中了。童书业曾归纳西周、春秋史事说:“谥为幽者,盖非令主,且不得其死。周幽王见杀于犬戎而亡其国,鲁幽公被杀,郑幽公为韩人所杀,晋幽公淫妇人为盗所杀,楚幽王时楚大乱,曹幽伯被杀,赵幽缪王亡国。谥为‘厉’者,皆有昏德或不终者,周厉王放于彘,齐厉公暴虐见杀,宋厉公杀君自立,晋厉公被杀,秦厉公时国亦不宁,郑厉公见逐,陈厉公淫乱见杀。”[33]这种情况有如郑樵所说:“生有名,死有谥。名乃生者之辨,谥乃死者之辨,初不为善恶也。”“成周之法,初无恶谥,谥之有恶者,后人之所立也。”[34]当谥号一旦寓有善恶褒贬之意,就不仅仅是为了以谥易名,以讳事神,而是真正与被谥者的行状联系起来了,也更符合“谥者,行之迹也”[35],“死者以行为谥”[36]这样的制谥原则,赋予了谥法在规范统治者政治行为方面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