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有关月相定点的文献记载

三、如何认识有关月相定点的文献记载

前面我们反复说月相不是定点的,似与有关文献记载相冲突。这确是一件非常烦人的事项。从文献上可以看到,几乎所有月相名词都是定点的。如古文《武成》“粤若来三月(二)既死霸,粤五日甲子”,《逸周书·世俘》“越若来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是以既死霸(魄)定点言其日序;又云“惟四月既旁生霸,粤六日庚戌”,是以既旁生霸定点言其日序;《尚书·召诰》“惟二月既望,粤六日乙未”,是以既望定点言其日序;《召诰》“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是以朏定点言其日序。这些月相词语大都见于金文。为什么在文献中月相是定点的,在金文中却变成不定点了呢?确实费人思量。

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到,月相词语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有变化发生。如周原甲骨文中的“既吉”,在周初金文令彝中又称“月吉”,西周中后期的金文则多以“初吉”名之。这种名称的变化可能意味着月相含义也有某些变化发生。再就是金文中罕见这种“越几日”以记日序的语例,似乎也是月相不能以一日定点的佐证。特别是从金文历日材料看,月相既不能以一日定点,也难于以一日定点排入历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认为月相定点说没有多少可取的价值。

当然,月相也不是绝对不能定点,真是这样金文历日资料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我们只是不同意月相只能定点在一日的说法,若把月相看作一个时段,而且这个时段又固定在一月之中的某几天,则仍含有月相定点的成分,只不过这是一个时段的定点。不仅如此,月相名词作为一个时段,还有可能在某种情况下,以这个时段的第一日为定点。王国维在其《生霸死霸考》中阐述一月四分说,就曾以公名和专名的关系对此有过精辟的说明。他说:

欲精纪其日,则先纪诸名之第一日(专名),而又云粤几日某某以定之,如《武成》、《召诰》是也。否则但举初吉、既生霸诸名,以使人得知是日在月之第几分(公名),如《顾命》及诸古器铭是也。

这是说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等月相词语既可用作公名,涵指七八日一个时段,又可作为专名,涵指每个时段的第一日,以达到精纪其日的目的。这样,一月之中的四个时段又兼具诸多定点,成为一种点段相兼的月相说。在没有更好的解释之前,王氏此一见解对我们正确认识月相定点的有关文献记载,把金文中的月相不作定点处理,无疑是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的。

[1]王引之《读书杂志》附文曰:“三当为二。此引书以证上文之二月朔日,明当二月明矣。《武成正义》引此正作越若来二月,《逸周书·世俘解》同。”

[2]《汉书·律历志·世经》引《周书·武成》。

[3]《逸周书·世俘》。

[4]《尚书·召诰》。

[5]《尚书·顾命》。

[6]《汉书·律历志》注引孟康曰:“朏,月出也,音敷尾反。”

[7]《汉书·律历志·世经》引古文《月采》篇曰“三日曰朏”。

[8]见《观堂集林》卷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

[9]见《春在堂全书·曲园杂纂》,光绪十五年刊本。

[10]参见《新唐书·历志》引《大衍历议》。

[11]罗士琳:《周无專鼎铭考》,见《丛书集成》本。

[12]《虢季子白盘文跋》,《img斋文集》卷四,《山右丛书初编》本。

[13]《周无專鼎铭考》阮元序,见《丛书集成》本。

[14]载《国粹学报》第六年第十一号。后收入《刘申叔先生遗书》。

[15]吴其昌:《金文历朔疏证》卷首《序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6]董作宾:《周金文中生霸死霸考》,见《董作宾先生全集甲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77年版。

[17]《西周铜器断代》(二),《考古学报》第十册,1955年。

[18]张汝舟:《西周考年》,见《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张闻玉:《西周铜器断代研究三题》,见《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黄彰建:《释〈武成〉与金文月相》,《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

[20]莫非斯:《西周历朔新谱及其他》,见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编《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1]劳干:《周初年代问题与月相问题的新看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七卷第一期,1974年。

[22]刘启益:《西周金文中月相词语的解释》,《历史教学》1979年第6期。

[23]李仲操:《西周年代》,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24]见《董作宾先生全集甲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77年版。

[25]扶风县文化馆、陕西省文管会等:《陕西扶风出土西周伯img诸器》,《文物》1976年第6期。

[26]董作宾:《周金文中生霸死霸考》,见《董作宾先生全集甲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77年版。

[27]王国维:《生霸死霸考》,《观堂集林》卷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

[28]董作宾:《中国年历总谱》(上编),香港大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39页。

[29]黄彰建:《释〈武成〉与金文月相》,《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

[30]董作宾:《周金文中生霸死霸考》,见《董作宾先生全集甲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77年版。

[31]徐天进:《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静方鼎》,《文物》1998年第5期。

[32]参见王占奎:《关于静方鼎的几点看法》,《文物》1998年第5期。

[33]李学勤:《静方鼎与周昭王历日》,见《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4]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二),《考古学报》第十册,1955年。

[35]李学勤:《吴虎鼎考释》,载《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3期。

[36]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二),《考古学报》第十册,1955年。

[37]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5页。

[38]黄盛璋:《从铜器铭刻试论西周历法若干问题》,见《亚洲文明论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9]莫非斯:《西周历朔新谱及其他》,见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编《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0][日]薮内清:《关于殷历的两三个问题》,载《大陆杂志》第14卷第1期,1957年;劳干:《周初年代问题与月相问题的新看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七卷第一期,1974年;黄盛璋:《从铜器铭刻试论西周历法若干问题》,见《亚洲文明论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1]张闻玉:《西周铜器断代研究三题》,见《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2]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5页。

[43]参见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世俘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44]黄彰建:释〈武成〉与金文月相》,《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

[45]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生霸死霸考》,中华书局1959年版。

[46]黄彰建:《释〈武成〉与金文月相》,《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

[47]本书为香港大学出版社1960年出版。

[48]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年表·前言》,齐鲁书社1987年版。

[49]见张汝舟《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50]见张闻玉:《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1]董作宾:《中国年历总谱》(上编),香港大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32—41页。

[52]张汝舟:《西周考年》,见《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53]张闻玉:《西周王年足徵》,见《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4]董作宾:《武王伐纣年月日今考》,见《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5]参见李学勤:《一九九七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载《光明日报》1998年3月20日《史林》版。

[56]夏含夷:《西周诸王年代》,见《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7]张培瑜:《西周历法和冬至合朔时日表》,见张钰哲主编《天问》,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

[58]张闻玉:《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59]张汝舟:《西周考年》,见《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60]见所著《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1]此说本罗西章、王东海:《王臣簋的出土与相关铜器的时代》,《文物》1980年第7期。

[62]罗西章、雒忠如:《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文物》1975年第8期。

[63]唐兰:《用青铜器铭文来研究西周史》,《文物》1976年第6期。

[64]李学勤:《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第1期。

[65]董作宾:《周金文中生霸死霸考》,见《董作宾先生全集甲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77年版。

[66]文见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编《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7]载《历史教学》1979年第6期。

[68]劳干:《周初年代问题与月相问题的新看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七卷第一期,1974年。

[69]文见朱凤翰等编:《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0]参见庞怀靖:《西周月相解释“定点说”刍议》,《文物》1981年12期。

[71]刘启益:《再谈西周金文中的月相与西周铜器断代》,《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1986年。

[72]李仲操:《西周年代》,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5页。

[73]此据刘氏《西周纪年铜器与武王至厉王的在位年数》(《文史》第十三辑)和《西周金文中的月相与共和宣幽纪年铜器》(《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二文统计,但不包括改动月相、干支以及未考其绝对年代的铜器。

[74]参见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前言》,齐鲁书社1986年版。

[75]黄盛璋:《从铜器铭刻试论西周历法若干问题》,载《亚洲文明论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6]李仲操:《西周年代》,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页。

[77]见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编《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