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托马斯·贝里:亲历新故事

引言 托马斯·贝里:亲历新故事

托马斯·贝里是为地球村发出具有独创性和预见性声音的发声者。作为天才演说家、有创见的思想家、启迪人心的老师,他重塑了我们对人类与地球关系的思考。凭借对世界宗教知识的深厚积淀和对宇宙历程的深刻感悟,他以“故事”为媒介,为人类走向未来提供一种参考。

1914年11月9日,贝里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斯伯勒,并在此处度过了童年时光,耄耋之年又重回故地。2009年6月1日,他与世长辞,长眠于佛蒙特州的格林山修道院。贝里出生时沿用了他父亲的名字,起名威廉·内森,他在13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是仅存活下来的4个孩子中的一个。他带着对阅读、内省和沉思的渴望成了一名苦难会修士。出于对意大利神学家兼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Tommaso d'Aquino,约1225—1274)的以《神学大全》为代表的作品的崇敬之情,贝里在受任圣职时改名为托马斯。

贝里在天主教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论文是关于詹巴蒂斯塔·维科[1]的研究。1948年至1949年间,他在中国旅居学习,并遇到了一生的挚友,也是西方世界著名的亚洲研究学者之一——威廉·西奥多·德·巴里。特德[2]和他的妻子范妮是贝里最早的一批拥趸。在纽约市郊塔潘的特德夫妇家中,托马斯和特德对亚洲思想经典(尤其是儒家思想经典)的精神指引作用的讨论贯穿无数个傍晚。范妮和贝里一样,对皮埃尔·泰亚尔·德·夏尔丹[3](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饶有兴趣,并经常出席在纽约举行的美国泰亚尔协会周年见面会。在哥伦比亚大学,特德开创性地创立了亚洲研究专业,重点研究印度、中国和日本的经典古籍及历史。他还和贝里一起创办了一个亚洲思想和宗教研讨会。由于当时鲜有人理解贝里对亚洲宗教的浓厚兴趣,这使兴趣相投的他们成了莫逆之交,情谊深厚。贝里著有两本关于亚洲宗教的书:《佛教》(1967年)和《印度宗教》(1971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至今仍持续出版这两部著作。

1975年至1987年,贝里担任美国泰亚尔协会主席。1978年,贝里撰文《新故事:关于价值观的起源、认同和传播的评论》,开启了泰亚尔研究系列。在这个系列里,他呼吁对进化和生命起源的新故事进行阐述。泰亚尔的作品对贝里发展他的宇宙故事提供了重要的灵感来源,尤其是泰亚尔感受到一切进化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这个视角也是贝里关注生态环境的一个背景视角。

贝里为倡导环境保护不遗余力。早年间,他呼吁恢复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这不仅是一项环境保护措施,也是在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他憧憬未来会有一个繁荣的地球村,这给了他无与伦比的动力。事实上,他的一些最有见地的作品是在他65岁离开教学岗位后发表的。其中包括1988年的《地球之梦》、1999年的《伟大的事业》和2006年的《晚思》。2009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基督教的未来》《地球的命运》以及《神圣的宇宙》又相继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