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以其精妙绝伦的“仁”的概念,最清晰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仁”是一个需要根据语境翻译的字,在英语中有一长串词语可以表达这一概念:人道、爱、善、仁爱、慈爱。万物皆统于“仁”,正如圣保罗的书信(《歌罗西书》第1章第17节)中所言,“万物皆统一于基督”。可能一个更好的类比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即宇宙中物质的每一粒子都与其他粒子相互吸引。万有引力定律表述的是一种纯粹的物理引力,而儒家的普遍引力定律则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在儒家思想中,有一条普遍的共情法则。正如早期儒家思想家孟子(前372—前289)所言,在人类身上共情特征尤为突出,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无法目睹他人承受痛苦”的恻隐之心。当有人提出,只有人类之间的关系才能体现共情法则时,新儒学思想家王阳明(1472—1529)回应道,即使是鸟兽恐惧哀鸣,或植物被践踏蹂躏,或瓦石被损毁而破碎,都会立刻引起人类,或者是鸟兽、草木(如果它们有知觉意识的话)的不忍、怜悯、顾惜之心。[7]他告诉我们,如果不是我们和生灵万物之间存在着某种亲密的纽带,甚至是某种认同感,这样的情感变化就不会发生。

人类重新修复与地球主体交融的能力,是某种新信仰出现的结果,也是原因所在。与地球的主体交融,对宇宙-地球-人类进程的认同,为现在开启精神之旅提供了背景。这段旅程不再仅仅是但丁(1265—1321)穿越天国的旅程,也不再仅仅是基督教团体千年以来去往天堂般的耶路撒冷的朝拜之旅。它是原始物质通过恒星、地球、生命和人类意识中的一系列奇妙的转变,进而所经历的旅程。这段旅程是一个更完整的精神-物质的交融,是各部分之间的交融、部分与整体的交融,是在整个宇宙-地球-人类进程中展现出来的神圣存在与各个部分的交融。

——节选自《地球的灵性》,见《神圣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