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契约

宇宙的契约

现代人对宇宙的了解比先人多得多,现代人对地球运行的了解和控制也远超前人。然而,我们与宇宙的亲密程度却不如先人,这一点可以从史蒂芬·温伯格等科学家的著作中看到。温伯格对宇宙的早期阶段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指出,我们对宇宙了解得越多,它的意义似乎就越小。

追问为什么科学家们会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又如此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与宇宙故事相关的研究项目时,原因可能是,科学家们无法抗拒宇宙的“大我”对个体的“小我”的召唤。我们最近才开始意识到,科学家对宇宙研究的魅力无法抗拒本身就是宇宙更令人着迷的一面。在现象世界中,正因为宇宙是存在的唯一自我参照模式,宇宙中的每一个存在,包括它的起源、命运以及它在更大存在共同体中应当扮演的角色,都是以宇宙为参照的。如果有人类智能这样的东西,那么它一定是从宇宙中生成的,而且在运用它的过程中,必须以某种方式遵守宇宙的秩序。对人类智能的主要研究可以被归为对宇宙的研究,或者用一个源自希腊语的术语来表示——宇宙学。只有通过了解宇宙,我们才能了解自己,或者了解我们在这个伟大的存在共同体中应当扮演的角色。

人类的所有行业和领域本身必须是宇宙意志及其运行方式的表现。宗教这个领域的出现和为人所知尤其体现了宇宙意志及其运行方式,因为“宗教”和“宇宙”两者的意思有相似之处。两个词语都源自拉丁语,且二者都与回归统一有关。宗教,源自拉丁文re-ligare,表示约束自己,重归起源。宇宙,源自拉丁文universa,表示众多事物回归一体。古人似乎早就明白这一点,他们生活在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中,又被他们与宇宙秩序的关系所确证。他们生活在“宇宙的契约”中,这是一种存在之约,宇宙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与宇宙的其他组成部分有着密切的友好关系。他们不断地在宇宙意识中唤起自我意识。没有他者的存在,自我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他们每时每刻都以四个基本方向来定位自己,这四个方向是由他们相对于太阳的位置所决定的。旭日东升,落日西沉。午时太阳升到南方,它从不去北方拜访。苍穹在上,沃野在下。每个人都通过这种定位行为确切地知道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获得自我确认。在地球上建造的一切建筑也是如此定位的。它们只有按照宇宙的方位排列建造,才能是真实的,或者说在实体上才是稳固的。这需要谨慎排列,并与天体世界保持一致,因为天体世界是方向感和时间感的来源。

人类发明了关于时间和季节的仪式,以此建立自己的宇宙意识,从而记住宇宙变化的每时每刻:光芒万丈与黑暗笼罩让每日黎明与黄昏交替出现,月亮有阴晴圆缺的不同阶段,冬至日尤其被看作宇宙的危险时刻、黑暗降临的时刻;之后,世界变得温暖而光明,万物生长,百花齐放,哺乳动物的世界也进入生育季节,小动物们呱呱坠地。这些变化发生的时刻是现象世界最耀眼的闪光时刻。这样的时刻是辉煌时刻,是神祇世界以尤为清楚明白的方式与人类世界交融的时刻。

这种与宇宙亲密交融的关系可以在奥马哈印第安人的入会仪式上看到。当婴儿降生于世,他便被抱到广袤天地之间,示于宇宙……当地人也以此向地球上万物的力量祈福,然后向大地母亲,向地球上的虫豸以及其他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祈福。这样,人类就确认了与大地的约定。同时,人类也坚守与大地的亲密关系,因为他们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都来自这个更大的共同体。

中国也有类似情形。在中国,故宫是根据自然世界的四时变化建造的,皇帝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从皇宫的一个殿宇搬到另一个殿宇。皇帝所穿衣服的颜色也和宇宙秩序的变化相协调。音乐也随季节而变,或配合冬季的寂寥暗淡,或适应夏季的明媚欢愉。如果人类与宇宙秩序一一对应的关系被打破,那么可以想见,宇宙的整个秩序将会陷入混乱。

在早期的西方文明中,整个西方仪式的结构都是以宇宙秩序为导向的。这一点在礼拜仪式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尤其是在基督教修道院中,礼拜仪式与昼夜周期的一系列变化相匹配。圣歌和赞美诗在午夜吟唱,以歌颂夜间人们的沉思冥想;之后进入黎明的崇敬仪式,以及接下来的午祷和晚祷仪式。在智力发展的一定阶段,西方宗教的神学解释与物理学、形而上学和宇宙学有较多融合,因为人们继承和发扬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这是托马斯·阿奎那的伟大事业,他在宇宙论的观点下重建了基督教思想,这就是为什么他在基督教信仰概述的序言中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神的启示来自两个经文——自然世界的经文和圣经中记载的经文。

——节选自《进化的史诗》,见《晚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