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地球的灵性

第2章 地球的灵性

贝里思想最重要的贡献便是对地球的主体性的认识:主体性存在于每一种生物和生态系统中,乃至存在于整个地球中。地球具有主体性可以为贝里的讲述提供语境,在贝里的讲述中,地球的神圣维度可以唤起人类由衷的敬畏和赞叹。对地球主体性的思考,他深受耶稣会科学家皮埃尔·泰亚尔·德·夏尔丹的影响。

泰亚尔认为,宇宙从诞生伊始就有一个物质的和一个精神的内核——物质和精神随着时间共同进化。由此看来,人类的意识不是宇宙的附属品,而是宇宙不断膨胀的延续。当人类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自我反思的意识时,人类也愈加意识到其他物种也有自己的认知方式。物质本身的内在性,即一切事物的主体性,是允许交流和互惠的。此外,这种内在性导致了整个宇宙和地球万物的组合模式不断差异化。这种模式组合的结果是使万物更加复杂多样,自主意识不断提升,最终产生了早期多细胞生命、游鱼、飞禽、走兽乃至人类。组合出的模式中有些东西超越了自身的样貌,这被称为新事物涌现。物质的显现特征——一种自我组合的动态过程——带来了复杂的生命系统。

贝里诗意地把这种显现描述为“生命诞生的神圣母性原则”。正是基于此原则,人类与宇宙和地球的发展进程是深度交融的。就如同生命从这些进程中诞生一样,人类的精神也在与地球共同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

为了说明人类如何将自己置身于地球的灵性之中,贝里借鉴了美国本土印第安人和其他地区原住居民的祷祝仪式加以阐述。人类将自己置身于充满宇宙力量的世界和充满灵性的地球之上,希望能以宇宙的力量和地球的灵性来应对生命的诉求——生老病死的人生际遇、无法言明的怅然若失、无可奈何的苦难折磨等。中国人也有类似的方面,如把人看作天地的心性——人是生机勃勃的地球自我反思和感情的存在。

人与天地的亲密关系正是贝里希望通过感恩和互相给予再次唤醒的。贝里会在里弗代尔中心的阳光门廊上同大家讨论这些感性的小感悟。他时而会指着门廊窗外那棵高大的红橡树与大家畅所欲言。贝里常常提及,这棵树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他想知道400多年前,这棵树在亨利·哈德逊扬帆逆流而上的历史时刻发生了怎样曲折离奇的故事。他也会想象,这个生物区域在2亿年地质时间的长河中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甚至早在宇宙起源之初它又是什么样子的。贝里透过时间的长河来体味生命之间的血脉相连和传承互助,并对那些聚集在大红橡树枝头下的人们共同参与编织宇宙故事的行动心怀感激。他认为,至少红橡树下的人们情感间的连接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力量。在如今发生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有的物种逐渐消失。贝里说,这些物种的消失,使神圣的故事走入了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