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宇宙的力量
在整个亚洲,用来表示极其深沉情感的术语具有终极宇宙学意义。所以,汉语中的“仁”,可以翻译成“仁爱” “仁慈”或“喜爱”等词语,“仁”不仅是一个情感道德术语,也是一种宇宙力量。“诚”为美德,翻译过来就是“真诚”或“正直”,它也具有宇宙的力量。在印度,“巴克提”这个词,是指“虔诚奉献的爱”,是一种宇宙和精神的力量。在佛教传统中,“慈悲” 一词,被译为“同情、怜悯”,是至高无上的宇宙力量。因此,可以在宇宙和地球本身的结构中发现无处不在的亲密感和同情心。
在这个时代,我们追求与地球建立更亲密和更仁善的存在关系,可能反映了上文所述的这种传统。但更有可能的是,我们也许认为地球与人类的亲密和共情,最终源自空间的弯曲,现代科学已经有所证明。整个地球村都被包裹在这条共情的曲线地带中。在这片曲线地带中,宇宙以足够闭合的方式向内弯曲,把所有的东西都聚拢汇集在一起,同时又保持足够的开放。所以,共情就不会限制创新过程,而是会促进创新过程。
这条地球曲线最初在宇宙的物质结合中得到表达,后来在地球的生命过程中得到表达,又在人类的思想和情感以及艺术、音乐和舞蹈中得到最亲密的表达。我们可以重新去听海顿的《创世纪》和贝多芬的《欢乐颂》,可以重新阅读鉴赏沃尔特·惠特曼的《草叶集》,可以去理解这些古人对宇宙的伟大直觉,也可以随着地球的节拍重新起舞。
重新对地球着迷,沉醉于它这个活生生的实在当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拯救地球于水火之中——它现在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威胁,而这些都是人类强加给它的。为了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现在必须在某种意义上把人类改造成生命物种共同体中的一个物种。我们对实在和价值的认识必须从以人类为中心的参照标准,有意识地转向以生物为中心的参照标准。
——节选自《人的存在》,见《地球之梦》
[1]董仲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译者注
[2]“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这是王阳明的心学世界观。——译者注
[3]出自《二程粹言·卷一·论道篇》。原文是:“则其与天地万物岂特相去千万而已哉。”——译者注
[4]出自《孝经·三才》。原文是: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译者注
[5][美]西奥多·德·巴里等:《日本传统的来源》,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83~384页。——作者注
[6][美]盖伦·费舍尔:《中江藤树:近江的圣人》,载《日本亚洲协会学报》1908年第36期,第64页。——作者注
[7]出自王阳明的《大学问》。原文是:“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