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能依靠别人

永远不能依靠别人

人在年轻无名、微不足道时常会遭受不公平的待遇,难免会使人在心里暗自愤慨。但在柳井正看来,这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因为只有悲惨的体验和痛苦的经历才能成为人的一剂“强心剂”,使其更加努力地投身到事业当中。

1991年,柳井正在优衣库的公司例会上提出“三年内开满100家店”的目标,因为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够成功上市。开店需要本金,为此,柳井正向银行提出了贷款申请。企业资金不足,向银行借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或者可以把银行当作是中间商,通过银行实现融资。但银行是否拿钱出来的前提是他们必须确保自己贷出去的钱都是有保证的,是以有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收益为前提的。

当时,和优衣库有业务往来的公司有数十家,其中包括销售代理公司、装饰公司、房地产公司、采供公司等。这些都是柳井正为了全面推行SPA模式而联系的业务公司,但联系的公司越多,优衣库的账目就越容易混乱不清,尤其是在彼此文书往来的过程中,公司内部账目被泄露出去的危险性很大。一旦让准备投资的股东了解到公司内部存在着如此混乱的态势,其投资的信心必定会大打折扣。

柳井正意识到这时要做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只有减少与联系公司彼此间业务上的往来,才能够让优衣库以最轻松的姿态出现在公开招股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当下混乱的状态,柳井正托人联系到一家资产管理公司。整整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他们才把和优衣库存在业务合作关系的所有公司信息都整理清楚,也为柳井正日后选择保留哪些公司继续合作提供了依据。

准备好了这一切,柳井正就立刻向银行提出了贷款,这时却半路杀出了“程咬金”,这个“程咬金”就是当时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的青山公司(青山商事株式会社,全球最大的男装零售商,在世界服装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青山公司有意进军休闲服饰领域,而当时的优衣库在柳井正的带领下正陆续地开出了许多郊外型休闲门店,而且吸引顾客的能力还不错,所以如果青山公司能够将优衣库收至麾下那无疑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可是对雄心勃勃想要上市的柳井正而言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柳井正几乎不加任何考虑就拒绝了青山公司。他虽然很缺钱,但是绝不会为了钱出卖自己一手经营起来的公司,况且在柳井正心里,他还有一个强大的后盾——银行。

只是让柳井正没有想到的是,他眼中的后盾竟成了他的障碍。当柳井正带着一份详细的规划书来到广岛银行提出贷款申请时,广岛银行却并没有表现出柳井正预想中的热情来。

当时,优衣库公司发表的年度决算是销售总额为14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8亿元),税前利润是9.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0.5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0.35亿元)。按道理来讲,这样的增长幅度正是银行希望看到的。但令柳井正没有预料到的是,当时正值日本的经济泡沫开始崩溃,从广岛银行贷到款的好几家高利润率公司都倒闭了。

面对利润快速增长的优衣库,银行担心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泡沫,一碰就碎。所以广岛银行拒绝继续为柳井正提供资金支持,还好心提醒柳井正:“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还是不要再开新店为好。”这句话让柳井正极为恼火,他们怎么能够知道自己的远大志向呢?银行没有逆势而上的勇气,不代表自己经营的公司在这种环境下也不能实现盈利。

在这家银行的授意下,柳井正又制定了另一份贷款申请来到别家银行进行商榷。多次面谈后,银行终于通过了最终审查,并且批复了柳井正的申请。但此时柳井正和他父亲的所有资产都抵押在广岛银行中,想要在新银行贷款就需要从广岛银行抽调一部分抵押资产出来给新银行。

柳井正信心满满地又来到了广岛银行,说明原委后却没想到之前拒绝他的那个银行经理非常生气,他责怪柳井正放弃他们而去找新的主顾。这让原本充满信心的柳井正一头雾水,当初不肯继续贷款的是他们,现在自己想取出存在广岛银行的30亿日元又遭到了拒绝,广岛银行的经理理直气壮地说那是担保金,不能取出。柳井正有钱只能存在广岛银行,没有办法动用它来做别的事情。

其实,银行这样有意为难柳井正,不过是想让柳井正把银行当成中间商,把自己的银行介绍出去,以增加银行的业务量。银行经理为了说服柳井正把他们也引荐过来,多次派人向优衣库的董事会做说客,以给柳井正开新店增加压力。

柳井正以为,只要银行贷款给优衣库,每个月向银行缴纳足额的贷款利息就可以,彼此之间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但现实却给他上了深刻的一课,让他明白在成功的道路上永远不能依靠任何人。事实上,只要是商业人士,都遭遇过不合理的待遇,没有谁可以一直走在宽阔平坦的大道上,但不管形势多么冷峻,发泄完内心的不满后还是要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