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第一背后的秘诀
每家企业都有其在市场上立足的核心竞争力,在外界人的眼中,优衣库一直以来都是以低价作为其核心的竞争能力。然而单纯地进行价格竞争是不够完整的竞争体系;单纯凭借价格的吸引而走进店铺的永远都不是足够成熟、理智的顾客。优衣库吸引人的标志是便宜,但低价背后有好货的保证。产品的质量永远是一个企业生存之根本。
前面也提到,优衣库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逐渐把生产线转移到了劳动力成本和材料成本相对较低的东南亚地区,中国更是所有生产计划的重中之重。优衣库服饰低价的秘密和“中国制造”脱不了关系。但是,和其他国外企业同样把生产基地设置在中国不同的是,优衣库始终保持着“对展现商品完成度的强烈坚持”。
一般来说,跨国企业把生产基地设在中国大多考虑的是成本因素。然而柳井正思考的并不仅仅如此,柳井正把优衣库看作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孩子,他要求优衣库贩卖出去的每一件衣服都有足够的质量保证。对每一件成品的质量,柳井正都秉持着决不妥协的态度,不让任何一件残次品进入优衣库的店铺。
柳井正最初决定在中国开设加工厂的时候,也是按照当时跨国公司通用的方式,通过中介寻找到合作委托生产的工厂。但是这样一来工厂生产的产品质量就不能有保证。很长一段时间,优衣库从这些厂家收到的货物中总会有质量低劣的次品。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无论它的产品广告多么漂亮、产品包装多么华丽,如果没有质量,这个企业的生命将会很短暂。顾客消费时最在乎的地方是质量,如果这个诉求得不到满足,顾客放弃这家企业是迟早的事情。质量之于企业犹如健康对人的生命一样重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竞争的核心,关系到企业的盈利和发展甚至生死存亡。
痛定思痛后,虽然受限于资金和当时中国的相关政策,柳井正还是坚持想要打破当下的这种模式。当时,受委托的代理人中介掌控了八成的生产权限,而优衣库只有两成在握。因为不肯放松低成本这一目标,柳井正继续坚持在中国寻找优衣库的生产工厂,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还启动了“匠计划”。
所谓“匠计划”,就是将日本国内拥有3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成衣技术人才,分派到中国的工厂,让这些老师傅们去指导当地的工人进行纺织、染整、缝制、加工、出货等一系列的作业任务。最开始的时候,组成“匠计划”团队的人员只有13人,后来逐渐扩展到40余人。“匠计划”参加者的平均年龄超过了60岁。在这些技术型员工的指导下,迅销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工厂员工们的生产技术有了明显长进。
“匠计划”刚刚实行的时候,受到了来自中国国内服装生产厂家的强烈反对。在这些厂家中,不论高层的管理者还是流水线上的员工都想要继续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生产,拒绝舶来的日本技术。柳井正明白,面对这样的状况,强求只会造成两败俱伤。他嘱托参加“匠计划”的所有人,他们的任务是去教授中国工人新技术,而不是去和对方起冲突。
好在“匠计划”的老师傅们全都满怀热忱,对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们全都能够耐心细致地进行解答,没有一点架子。这些老工匠们全都毫无保留地把来自日本的纺织技术传授给了中国的生产工人,“匠计划”由此真正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在所有工人全都掌握了最好的生产技术后,优衣库在中国生产的服装完全有了质量上的保证,令人意外的是生产进度也比原先加快不少。
“匠计划”的成效一是提高了中国工人的生产技术,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日本国内退休技术工人的余热,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对这个社会还有价值可言。在“匠计划”完全贯彻实施后,一些国际大企业也开始向迅销公司的中国生产厂家下订单了,柳井正在无意间走出了一条“技术输出”的新路。
当然,“匠计划”不只是中国工厂的“专利”,东南亚地区其他设有优衣库生产基地的国家中也都实施了“匠计划”, “匠计划”中的工作人员每个星期都会到各个工厂进行质量检测,以确保当地工厂生产的服装质量,绝不让一件残次品装进运往优衣库的箱子中。
当然,不论何时,柳井正和优衣库从来没有放弃过价格战争这一块阵地,但显然价格战争并不是优衣库制胜的唯一法宝。产品和质量是拉拢回头客的有力武器,附加在产品质量上的软服务是优衣库对每一个顾客负责任的态度的体现。凭借这些附加的价值打动顾客,才是优衣库走出价格战后能够在日趋残酷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