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官僚主义

拒绝官僚主义

管理一家民营企业,最怕的就是企业内部出现官僚主义,但这几乎又是中等以上规模的企业无法摆脱的魔咒。官僚主义的实质是管理者高高在上,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主观臆断,最终造成决策与实际不符,令组织纪律涣散,人心不齐。这对企业的不良影响不言而喻。

2011年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难后一些临时避难所里缺乏食品、供热、药品等,完全依赖志愿者提供部分日常服务。人们都在水深火热中期盼政府救助的援手,但很奇怪,有组织性的官方救助在灾难过去了整整12天后都没有出现。依照经验,某一国家遭遇严重自然灾害4天后,本国和世界各地的救灾物资就会陆续抵达。但在以效率著称、基础设施完善的日本,不少震后数小时内捐赠的国际援助物资仍储存在首都东京的仓库中。

是日本政府不在乎民众的死活吗?不是,问题就出在日本的“官僚政治”传统上,“繁文缛节”太多,导致救灾进程被拖延。

日本著名船运企业NYK公司一度提出想派遣船舶帮助运送直升机前往沿海灾区,发放物资。但提议遭政府拒绝,原因是这家企业没有从事这类作业的执照;更有一些外国医生志愿前往灾区却因没有日本行医执照,只能在“最小和必要范围”内医治灾民;不少国外捐赠的药品难以发放,原因是这些药品来不及通过日本监管部门认证。所有事情都需经过政府或相应部门批准,而他们反应迟缓,难以跟上救灾(物资)流动的步伐,造成了救灾不力现象的出现。

再看看那些无须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审核的团体或个人,他们在救灾的过程中反而比政府及时得多。一名叫田中荣之的理发师因为其职业不需要相关部门予以证明,所以能够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出现在灾难现场,举着“免费理发”的牌子为灾民提供服务。

虽然这件发生在地震中的事件与企业经营之间毫无关联,但政府的官僚制与企业的官僚制性质相同,都严重制约着一个健康机体的新陈代谢。柳井正认为,官僚风气各国普遍,在日本似乎更甚,可能多与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天皇制有关。大多数日本企业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壮大,管理层逐渐增多,每个部门各自形成一个“孤岛”,每座“小岛”还专门配备管理和监督的科长专用席。他们从不亲临现场,只根据个别人员的工作汇报进行管理工作。

长此以往,管理层对市场的把握和反应能力都会下降,服务顾客的意识也会变得淡薄。但一旦有谁想要动摇他们所在的位置,他们就会极力进行维护。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待久了,习惯发号施令的人也就是上司和管理人员就会觉得组织这个存在非常天经地义。由此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颗毒瘤,如此这般,想要进行改革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但组织本来就是应该随着环境改变而灵活机动的活性组织,不是一成不变的。柳井正认为,对经营者来说,不是先有组织才有工作的,而是因为工作的需要,是为了能够更高效、有机、顺利地推进工作才建立组织。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顾客才存在,对顾客不起作用的工作根本就不应该存在。

2009年日本丰田汽车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当大家的关注点都在汽车的质量问题上时,柳井正却一眼看出了症结所在。质量只是表面问题,引发质量问题的根源是丰田公司在急速扩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管理问题和官僚制问题。出现这种危机,公司的最高经营者应该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向消费者解释,以得到消费者的谅解。

但是因为信息没有及时传达给决策层,导致丰田公司错失了最好的公关时机,直到事情严重到不可收拾的境地时丰田公司最高层才反应过来,但为时已晚。虽然服装与汽车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行业,但是日本企业在迅速成长的同时都伴有机构臃肿、官僚气息滋生、管理效率下降等倾向和风险。为了避免优衣库深陷官僚主义中,柳井正的解决方式是加强人才的培养。

人才培养和企业急速成长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如果只顾着培养人才,那么企业就会停滞不前;如果只顾着企业向前发展,那么就会出现人才断层,导致管理岗位后继无人,使官僚主义滋生。

如何在企业高速成长中培养出经营人才就是优衣库所要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在第一线——每家店铺的店长、总部的每个职员,如何使他们拥有企业经营者的思维应对日常工作,是柳井正需要解决的难题。

为此,柳井正摒弃了日本传统的选拔人才之道,不再论资排辈,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不管他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已经在其他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过来人,不管是日本本土的优秀人才,还是其他国家的人,都会得到柳井正的重用。这样一来,没有人敢在优衣库中进行官僚做派,因为一旦管理层无法令下属信服,立刻就会有顶替者上台。

很多大型公司现在可能只差一步就会形成官僚制管理体制,退化成为管理层级繁复、决策速度缓慢的企业。而优衣库很幸运,至少至今为止还没有受到官僚主义的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