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学生自立竞争之心——学会生存和发展
中职学生的生存意识、进取精神不强,竞争意识不浓,依赖思想严重。这对我们怎样指导学生学会生存和发展提出了重大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当代学生提出“四个学会”的要求,其中一条就是要求学生“学会生存”。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仍残存在现代一些人的头脑中,且根深蒂固。如“富贵看祖辈,吃穿看父母,出门靠朋友”就是其中典型的依赖“外力”生存的消极封建思想。而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科技持续发展,知识创新也“日新月异”。无论是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意识形态还是生产方式,都在快速的新陈代谢。因此,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交能力、协作精神、技能水平、工作态度等就业标准接踵而至,靠人情、关系吃饭的时代悄悄而去。快速的人才流动和高失业率,使长时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养成懒惰思想的人们感到恐慌和不安。在学生中,这种“遗传”的依赖德性表现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或完不成的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向父母求助,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一遇到挫折便丧失继续努力的积极性、自信心和进取心。学生在完成自己学业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自信,害怕实践活动,害怕脱离父母。因为在他们的思维中,按部就班已成定律,依靠父母无可非议。父母的过分娇惯溺爱,使其“永远”离不开父母的“关心照顾”;但这样看似温情的氛围,却是以牺牲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乃至学生的实践探求能力为巨大代价的。对于仍然想依赖前辈的中职学生们,“学会生存和发展”是摆在我们中职学校教育者面前重要的任务和课题。所以,指导学生“学会生存和发展”,要从树立学生基本思想道德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日常生活能力、从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和学习入手,把社会实践,理论教学和生活自理能力结合起来,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于一体,进行立业创业教育,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从学校课堂的思想理论引导、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彻底打破阻滞学生思维、能力健康发展的传统教育模式,努力创建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多元化的环境。这样,通过点点滴滴多方面多层次的渗透,从教师和家长由浅入深的“被动”引导,到学生理解后自主动手的实践体验,使学生在长期的教育氛围及专业训练中真正地理解“学会生存”的重要,激发学生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