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钩帮扶单位的主要做法

二、挂钩帮扶单位的主要做法

(一)用心打好“走访”牌

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认真研究制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实施方案、年度计划和具体帮扶措施,把包保目标任务分解细化到村到组到户到人,形成学校主要领导每季度到村调研走访、领导班子成员每半年到村集体办公、挂职副大队长包村、工作队常年驻村、教职工定期不定期走访的“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体系。在今年的“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中,学校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反复筛查,真正做到了“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在调研走访的过程中,每一位结对帮扶干部详细了解已脱贫户的收入来源、增收渠道是否稳定、对帮扶工作是否满意等,认真做好数据核查比对,逐项查漏补缺,确保脱贫不脱钩,做到持续跟进、持续帮扶、持续巩固,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对照今年的脱贫标准,深入了解和掌握未脱贫户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脱贫难点、发展需求。立足致贫原因,对症下药,因户施策,与贫困户共同商定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并现场做好情况记录。同时,广泛宣传脱贫攻坚扶贫政策,坚持精神帮扶与物质帮扶相结合,注重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让政策入脑入心,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为脱贫攻坚凝聚正能量。

(二)用心打好“亲民”牌

脱贫攻坚的主体是贫困群众,只有把贫困群众的思想工作做通了,让贫困群众认可了,他们才会配合各种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否则,再好的东西没人稀罕,就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皇帝不急太监急”。2020年,学校主要领导4次到村调研走访、领导班子成员2次到村集体办公,走村入户广泛听取贫困群众意见,了解贫困户的诉求,与村“三委”反复研究磋商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户脱贫具体措施;驻村工作队员认真落实分片联系村民小组和“六个走访”制度,定期到组到户走访辖区内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利用“三讲三评”“党群夜校+”“村民说事”等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深入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状况,分析研判致贫原因,帮助制定脱贫措施,增进与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感情,推动帮扶项目和扶贫措施实施。同时,通过走访,全面了解掌握村组干部和党员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听取对重点工作的意见建议,帮助研究脱贫措施办法,制定脱贫计划,鼓励引导富裕户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结对帮扶干部利用遍访、回访的有利时机,认真开展“五个一”活动,拉近了与贫困户之间的距离,增加了贫困群众认可度,提高了脱贫攻坚政策知晓率,确保了信息数据完整准确,进一步改善了贫困群众人居环境,尤其在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验收和脱贫攻坚普查期间,为做到“零差错”“零失误”“零遗漏”,教职工硬是拿出拼命三郎的拼劲和冲劲,与结对帮扶“亲戚”三天两头联系,上门帮助做好“五净一规范”,手把手培训政策,针对长期外出户或临时有事外出户,更是电话叮咛、微信嘱咐,生怕出现一点点差错,最终赢得了贫困群众的信任和口碑。

(三)用心打好“强基”牌

由于各种原因,在一段时期内拖克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尤其在2018~2019年,一年不到换了两名村总支书记,一名工作不力免职、一名顶不住压力辞职,现任总支书记也是勉为其难走马上任,加之副主任辞职,村干部无人会操作电脑,一个时期内村上工作非常被动,大小会议村“三委”干部被点名批评是常事,部分村组干部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在这非常时期,学校选派了组织人事科科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10月1日,学校领导班子邀请宣威市委许副书记和务德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到校共同研究“挂包帮”“转走访”等相关工作,学校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贫困村帮助研究基层党建工作,驻村工作队党小组更是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硬是拿出了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敢打歼灭战的气魄,顶了上去,也干了上去,夜以继日、攻坚克难,既干“主业”又干“副业”,超负荷工作,终于扭转了工作被动局面,确保了村上基本工作正常运转。同时,驻村工作队发挥自身优势,从规范党组织设置、规范活动阵地、规范活动开展、规范资料台账入手,扎实帮助村党总支开展村级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解决了村委会无党建活动阵地、无党建宣传标语、无党建工作记录本、无党徽党旗、无党务公开栏等“五无”现象,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化解,顺利摘掉了软弱涣散这顶帽子,驻村党组织战斗堡垒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为抗击疫情,2020年2月3日,春节收假第一天,驻村工作队冒着大雪奔赴驻村,在村上还不知道如何着手抗击疫情的情况下,驻村工作队党小组力劝村党总支迅速采取措施,主动出击,当天就在进村主要路口设立了检测点,对外来入村车辆和行人进行登记、消毒和劝返;同时组织村组干部和党员佩戴党徽、亮出党旗、发出声音,深入20个村民小组宣传防疫措施、劝说村民停办喜事、简办丧事,减少人员聚集;配合做好对省外来村人员逐一筛查上报,督促临街商铺关门歇业,对公共场所认真消毒等,在关键时刻有效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四)用心打好“促产”牌

拖克村山高坡陡、土地分散、严重缺水,农业基础设施极为薄弱,在现有条件下很难吸引中意的企业进行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致富。但产业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留住人才的重要渠道。正是基于此考虑,学校领导班子和村“三委”反复权衡,进一步坚定了发展优势传统农业保生存、探索发展新型产业找突破、引进新型经营主体搞带动、组织外出务工促增收的脱贫路径。一是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在坚定发展“小辣椒、烤烟、玉米、马铃薯、生猪养殖”等优势传统农业上下功夫。为稳步发展好优势传统农业,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学-做”结合的优势,种养殖专业老师经常下村进行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学生食堂、教职工积极购买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利用学校电商平台帮助销售,促使传统种养业既增产又增收,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二是多办法实施产业扶贫带动。学校积极主动协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单位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投入40万元资金流转土地发展辣椒种植基地321亩,有效带动10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促成扶贫协作单位投入60万元建设辣椒产业办公用房800余平方米,为全村发展壮大“小辣椒”产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学校投入16.7余万元资金建立实验示范基地,探索试种淀粉洋芋、黄党参和食用菌等产业,雇佣贫困劳动力参与生产、经营和管理,通过流转土地和劳务用工带动贫困户增收。三是组织大力发展务工产业,拓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对无技能的贫困劳动力由学校安排参加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对无法离乡的贫困劳动力协调村“三委”及行业部门安排在乡村公共服务岗位上,对有技能无渠道的贫困劳动力协调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安排转移就业。同时,发挥校企合作优势,积极打造“一人一岗”就业渠道,对有就业意愿的残疾、大龄贫困劳动力等群体特殊照顾帮助转移就业,实现了每一个适龄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动者就业的要求。

(五)用心打好“攻坚”牌

“群众所需所想,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实施以来,学校始终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结对帮扶工作的根本标准,用心用情帮助村委会解决难题,真心实意服务好贫困群众,倾力履行社会责任,用心干好每一项工作。拖克村祖祖辈辈缺水、生产生活用水全部靠天是建村以来影响发展最大的难题,但户脱贫指标又是必须解决的硬指标,面对制约拖克村发展的最大障碍,学校没有退缩,反复与村“三委”商量,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及行业部门请示报告,2019年,投资350余万元建成农村人饮巩固提升工程1个、补助149.2万元新建水窖373个解决了全村饮水安全问题。15组王露豫户,属建档立卡贫困户,该户只有1人,该生2019年6~10月份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顶岗实习,月平均工资2500元,在2019的动态管理中,该户“两不愁三保障”达标,虽已脱贫,但2019年11月份又回到学校就读,没有收入来源,仅依靠亲戚接济生活,存在较大返贫风险,学校知道情况后,及时将该生聘用为“挂包帮”单位脱贫攻坚信息联络员,解决收入和继续读书问题。人居环境脏乱差,多次被督战组通报批评,驻村工作队从配角变成了主角,亲自上阵,清理河道沟渠、整治卫生死角、焚烧填埋垃圾,带动村民积极参与环境整治,清“三堆”、治“两污”、家禽牲畜圈养,门前屋后宅旁三包,结对帮扶干部亲自帮助贫困户整理“五净一规范”。“五保”小区建成后达不到入住条件、卫生室缺衣少被,学校及时购买添置了相关设施设备。19组王万洪户房屋改造后无钱装修,学校出钱帮助进行了粉刷和门窗安装。第三方实地评估验收短板多,学校组织教职工进村入户,包保处理“五净一规范”,带领村组干部及保洁员分片包组干好人居环境,督促搬迁户实质性入住,为贫困户购买添置窗帘、餐具、床上用品等生活必需品。离退休老同志捐款5500余元帮助建成党建文化墙,教职工捐款11.28万元用于添置爱心公益超市,学校出资22.89万元安装路灯解决群众晚上出门照明问题,拨付工作经费19.16万元、专项经费60万元,倾情实施教育帮扶,对就读我校的务德镇学生及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全部免费,还发放奖助学金,根据全市整体脱贫计划和《曲靖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学校2020年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筛选了2020年计划脱贫出列的会泽县重点开展脱贫攻坚技能培训工作,共投入教育扶贫专项经费在1600万元以上等。鼓励教师及学生食堂、教职工积极购买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利用学校电商平台帮助销售,促进了农副产品销售问题,有力地带动了贫困户增收,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教职工直接购买和协助销售的农副产品价值14.9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