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井:和谐共存的福地
明代,盐井曾经是强大的“纳西古王国”的木氏土司所占领的地方,当地的纳西人很多就是当时来征战的纳西士兵的后裔。如今,盐井的纳西男子和女子都已经穿藏装了,但据当地纳西妇女讲,他们的耳环缀饰保留着纳西族的传统样式。盐井的纳西人平时都讲一口流利的藏语。我在考察过程中与几个背盐女用纳西语对话,她们都能听得懂,其中有个叫玉珍的纳西话讲得最好。后来知道她是下关老人的女儿。
如今的盐井,纳西族、藏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和睦相处,东巴教、藏传佛教和天主教的和平共处,使这里成为一个多元文化汇聚而且和谐共存的福地。
据下盐井村的纳西人黄国生老人(2002年时64岁)讲,纳西人聚居的下盐井村有205户1200多人。整个盐井乡有678户3913人。黄国生老人一家在下盐井居住已经6代了,祖先是从德钦佛山乡的纳古村搬到这里来的。
下关老人当时已70岁(生于1933年),属鸡。他一身藏装,但还能讲流利的纳西语。当年他父母去佛教神山——大理鸡足山朝拜时,他母亲怀孕,在下关(今大理市市府所在地)生下了他,因此取名为下关。他的妻子是藏族人,已63岁,她生了4个儿子3个女儿。大女儿叫玉珍,嫁给一个纳西人,二女儿则嫁给同村的一个藏族。大儿子娶的是纳西女子,二儿子则到藏族人家当了上门女婿。他的子女在填表时都填自己是纳西族。
来盐田背盐的纳西大妈(一)
过去的很多调查者都说盐井已经完全没有纳西族东巴教的礼仪习俗,但这次下关告诉我,村里至今还保留着祭天仪式,时间是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五和初八。有祭天群,分为哈迪、哈绿、哈汝(哈意为群,迪、绿、汝分别意为大、中、小)三个祭天群,下关属哈绿群,每个群体有祭天场,属于哈绿的共有36户,每6户为一个小群体,因此每年祭天时共用6头猪。初五那天有3户祭,初八那天有3户。村里尚有3个东巴,下关是其中的一个,但他不是世传东巴,而是自小耳濡目染学的。他们已经没有经书,只能念口诵经。东巴有时也到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寺庙祭拜。他说,解放前,藏族头人曾禁止过当地人信仰东巴教。如今,村子里的老人认为应该把祭天的习俗保持下去,并提倡说纳西话。下盐井的纳西人至今仍然还在祭祀纳西族全民信仰的民族保护神“三多”。
下盐井的纳西人称父亲叫“阿乌”,母亲叫“阿美”,大伯叫“阿补底”,叔叔叫“阿补季”,舅舅叫“阿古”,姑妈叫“阿尼”。这种亲属称谓保留了古纳西语亲属称谓的特点,与丽江塔城山区等地尚保留着的亲属称谓十分相似。
我采访了盐井乡政府所在地街子村的一户人家,这是一个纳西族、藏族、汉族三个民族合璧的家庭。房东纳西女主人63岁,名叫齐日培迪,显然是藏族名,其名字是活佛取的。男主人叫冯道成,62岁,汉族,其祖先来自四川,是清朝驻藏大臣赵尔丰的部下。女房东尚能讲一些纳西语。但由于丈夫和子女都不会讲纳西语,因此她在家就说藏语。她家属于哈迪祭天群,这个祭天群共有40多家。这家的大儿子在昌都电视台工作,另一个儿子在左贡县教书。我们去时大女儿在家,她的名字叫斯郎堂玛,是活佛给取的名,39岁,已不会讲纳西话。
藏族和纳西族的习俗在这里相互交融,据了解,街子村有几户纳西人家有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纳藏通婚的家庭不少。
在茶马古道上,滇西北藏族聚居区和纳西族聚居区产生了一种别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房东伙伴”贸易,它是滇藏贸易历史上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经商形式,特别流行于纳西族和藏族之间的贸易中。历史上,它随着纳西族和藏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的增多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从一些历史记载中可看出,在明代木氏土司统治迪庆时期,与藏商的贸易交往十分频繁,也可以看出当时就已有了“房东伙伴”的商业贸易习俗。这一贸易习俗清代以后在丽江纳西族聚居区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西北和西南的其他例子也可看出,这种最初基于经济互助、贸易往来的“伙伴家庭”关系,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存在于商贸和生产上交往较多的相邻民族。这种各民族特定的基于家庭的伙伴关系,是促进和睦和谐、相帮互扶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动力。
来盐田背盐的纳西大妈(二)
采访一户纳西族、藏族、汉族三族合璧的家庭
我此行到西藏芒康县盐井纳西族乡调研,了解到当地也盛行这种“房东伙伴”贸易。每年,来自西藏和青海的藏族牧民都要来盐井买本地产的井盐,这是一种红色的盐,藏族牧民认为这种红色的井盐对牦牛、羊等牲畜的繁衍和长膘非常有效,远胜过青海等地的湖盐。牧民和盐井的纳西和藏族人家形成了和丽江古城纳西人那样的“伙伴家庭”关系,一户牧民家庭固定地买一户盐井伙伴家庭的盐,交换方式是多样的,或用酥油换盐,或用青稞等粮食换盐,也有直接用钱买的。据了解,这种“伙伴家庭”的形成已经有好几代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