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人高僧益西旺秋
来到拉萨,我不禁想起一个杰出的纳西族摩梭人(纳),在藏传佛教界有很高声誉的高僧大德,他就是来自永宁,获得了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格西最高学位“拉让巴格西”[5]的益西旺秋。根据这位杰出僧人的自述,他的父亲叫南觉扎西,母亲叫卓玛拉措。他们共生育了五男四女共9个孩子,益西旺秋于藏历第十六绕迥土龙年即1928年在云南丽江宁蒗县永宁乡出生。在9个孩子中,益西旺秋排行最小,因而倍受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疼爱。他在9岁时,嘉戎益西群培的上师赐给了他益西旺秋这个名字。
他们是土司家的仆人,虔信佛教的父母为送他去永宁扎美寺当喇嘛,就用钱把他从土司家赎了出来。益西旺秋十分感激父母,一生铭记着父母给予他的恩德。
益西旺秋在七八岁时开始跟一位老师学习藏文。按照家乡的风俗,益西旺秋一年中只能在夏季随师父学习两个月,其余时间同其他僧人一样回各自的家参加劳动。在家的时间,一般是上午读书,中午起参加劳动,晚上到师父家听课。益西旺秋曾放牧过猪、水牛、黄牛、马和骡子,还耕过地,参加过收割,伐运过木头,等等。8岁到14岁这段时间,益西旺秋就是通过这种半天劳动、半天学习的形式,学完了扎美寺念诵的经文,并能熟练地背诵。
在益西旺秋15岁那年,他大哥把他带到了拉萨,并把他送到色拉寺麦扎仓,拜益西格桑为师。他从学习《现观庄严论》入手,因开始不懂拉萨方言,又不习惯拉萨的生活习俗,所以困难不少,但是他并未因此中断学习正法的课程。师父教授的课文,益西旺秋尽量用于辩论,这样逐渐提高了他讲拉萨话的能力,特别是讲佛学术语的能力。
益西旺秋回忆,他在学习般若学的头两个年级里,在班内属低水平的学生,到三年级,成绩逐渐追上了其他同学,到四五年级时,成了班内的尖子。在学习般若学和中观论时,他把主要经典都背了下来,然后到辩经院内进行辩论,他的辩论都很精彩。益西旺秋把空隙时间都用于背诵经典,连晚上也背诵,所以在附设班级考试中,获得了背诵第一名的好成绩。
到拉萨的第四年,即益西旺秋19岁时,他的师父离开徒弟们去闭关修行。从此他开始独自生活。因为要背诵大量经书,每天休息时间只有几个小时,怕瞌睡,他就爬到高点的树杈上背书,这样担心因瞌睡掉下来,精力就会集中了。
学完中观论后,开始进入戒律的学习。在分班之前,进行分班辩论考试,每天要到辩经院辩经,一天也不能断。扎仓的堪布和执事僧每天都来监督辩论考试情况。到了藏历四月三日这天,考试名次排定,益西旺秋考中了第一名。
每年藏历的十一月,各大寺院的僧人都要到姜地(著名的拉萨曲水冬季辩经场)安居集会,在那里举行冬季因明学大辩论,益西旺秋连续七年参加了这个辩论会。头两年在人多的场合参加辩论,感觉比较困难,但从第三年起,情形就有了好转,他基本上领会了大因明学的精神。此后,益西旺秋也有了自己的第一批学生,也能为他人讲课了。
益西旺秋开始学习律学时,感到律学内涵比较陌生,仿佛一个人到了陌生的地方,但由于师父的教诲和自身的努力,他没有落后于他人。他用两年的时间,在色拉寺全体僧众举行的辩经大会上,终于能在僧众中进行辩论,他也因此得到了格西的学位,进入了拉让巴格西班里。在这个班里,每年要举行阿毗达摩、律学的辩论,他竭尽全力学习阿毗达摩和律学。初进拉让巴格西班时,他的水平仍比较差,但后来逐渐赶了上来,能够解答各种难题,其他拉让巴格西都开始向他请教。
1958年,学业结束,来到三大寺接受考试,扎仓的堪布让益西旺秋在色拉寺全体僧众大会上进行辩论,参加集会的,除了寺院全体僧众外,还有至尊本人及两位雍增(林仁布钦和赤江仁布钦)和其他很多活佛、格西及噶厦政府的许多官员。益西旺秋在这个场合提出问题,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法王赐给了他一条哈达。
次日,两大扎仓一起辩论,辩论会上,益西旺秋在法王面前接受了波罗蜜多方面的提问,很多大学者纷纷向他提出难题,他一一作了答复。仪式完毕之后,在色拉寺僧众集会上,他又一次进行了辩论。在寺院学习期间,他多次接受了密宗灌顶和传承。他曾拜过十三位师父,其中最具恩德的当属格西强巴群培。他还接受过十一位上师的灌顶和传承,接受了两百余函大藏经《甘珠尔》的传承。
1977年开始,一些原有的西藏风俗和宗教活动开始恢复,一些文物和旧的历史文献也开始恢复整理。罗布林卡宫内成立了文物管理机关。日布廷先生问益西旺秋愿不愿意参加工作。此时益西旺秋已离开寺院20多年,一直没有进过机关,所以也不希望有什么工作,但一听说是搞文物保护工作,还允许信教,所以同意了他们的提议。开始时,益西旺秋感觉有诸多困难,但由于他的努力,逐渐地开始熟悉这项工作,一些老干部也开始向益西旺秋请教。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历史书籍。1982年,他被正式吸收为国家干部,工资定为行政18级。
1985年7月,班禅大师来到了拉萨,在座谈会上,班禅大师指示要恢复拉萨的祈愿大法会。这是1959年之后西藏第一次恢复祈愿大法会,所以国内外来拍摄的人很多,班禅大师莅临法会。1985年7月10日正式考试,益西旺秋参加了考试,早晨在辩经院考因明,中午考中观和般若,晚上考律学和阿毗达摩。考场上,学者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按照惯例,晚上考试时,班禅大师亲自前来监考。
藏历一月七日至十六日,大法会正式开始,十六日晚上,宣布了格西学位的考试成绩。益西旺秋和哲蚌寺罗赛林扎仓的梅雅衮却丹增格西同获第一名;色拉寺的哈尔东图登巴格西获得第二名;哲蚌寺果芒扎仓的根登嘉措格西获得第三名;色拉寺罗巴强巴释迦获得第四名;甘丹寺强孜扎仓的洛桑丹增获得第五名。法会奖给了益西旺秋袈裟、僧裙、上衣、披衣、垫子、帽子、缎子、一包茶、五色氆氇和人民币300元。其他格西也获得了奖品。法会期间,益西旺秋个人向每位僧人布施了5元钱,向寺院赠送了一套《甘珠尔》。
同年藏历九月份,自治区召开佛协会议,益西旺秋被选为副会长。会议结束后,益西旺秋途经成都、昆明,回了一趟泸沽湖家乡,为家乡信众讲经说法并为一些弟子剃度受戒。
益西旺秋于1997年7月11日在拉萨圆寂,享年69岁。他一生著述很多。1984年,应印度色拉寺麦扎仓的要求,编著了《因明学庄严》,连同四章概要及其辨析,共约100万字,此书现已成为印度三大寺僧众的教科书。他编著的另一本书《简院哲学》,也已列入教科书名单。此外,他还编写过《古印度佛教四流派源流》《色拉寺麦扎仓教法传承源流》《印藏佛教源流》《吐蕃王朝历史名词解释》《师长、善士长久住世及速疾转世祈请文》《供物、灌顶法器介绍》《念诵集》《中观要义》《道歌集》《吐蕃王朝史》《诗歌举要》等书籍。在《西藏佛教》等刊物上发表过《因明学、中观论、般若学、阿毗达摩方面的名字解释》等文章。
2010年7月13日,益西旺秋的灵骨舍利回归故里,安放在丽江市宁蒗县永宁乡的藏传佛教寺庙扎美戈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