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

10月21日,我们前往冈仁波齐神山。清晨6点半我们就起床了,天还是一片漆黑。在黑暗中行车约半小时抵达山脚下,天依然没亮。时已初冬,寒风刺骨,气温只有零下9℃。我们前往两条小河中间的一块空地,这里方便东巴们烧天香祭神山。前一天,东巴们就已经垒好了烧天香的祭坛,没想到清晨来时,河水涨了,只好临时找石头搭一个方便蹚过河的石桥,但水一沾上石头很快就结冰,非常滑,河里的水一溅上衣裤,也立刻结冰,瞬间变成棍子一样地硬。大家费了不少劲,才跨过溪流来到祭场。太阳慢慢出来了,照在冈仁波齐神山上,东巴们开始举行东巴教的祈福仪式祭拜冈仁波齐神山。祭祀的地方海拔4805米。仪式整整举行了3个半小时。

冈底斯山脉横贯在北部昆仑山脉与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如一条巨龙卧在西藏西部阿里广阔的高原上。冈仁波齐看去如一座大金字塔,耸立在阿里普兰的高原上,海拔6656米。藏学界认为冈仁波齐与藏族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本教、印度教、藏传佛教以及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并非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但是它终年积雪的峰顶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就是指冈仁波齐。据《佛学小辞典》中称: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时代的象雄雍仲本教时期,冈仁波齐被称为“九重(万)字山”,相传有本教的360位神灵居住在此。本教祖师敦巴辛饶从天而降,此山为降落之处。在公元前5—前6世纪兴起的耆那教中,冈仁波齐被称作“阿什塔婆达”,即最高之山。

藏族文化中的冈底斯山崇拜可追溯到原始本教时期,其基本信仰为三界宇宙观(神界、人界、鲁界即水栖生灵之界),本教认为冈底斯山位于三界宇宙的中心。[2]

冈底斯山又叫本日山(本教之山)、象雄本日山(象雄的本教山)、拉日山(灵魂山)、拉日江噶(灵魂大雪山)、冈底斯山和灵魂山等。象雄的灵魂山也是登天或下界的天梯。因此,落在它身上的任务就如同把天地联系起来的攀天光绳(天梯)的作用一样。辛饶的幻体也落到了该山上。大家认为大山是一座水晶石坛城,或各族天神都居住在那里的一大宫殿。该宫共有四门,分别称为:汉地虎、乌龟、红鸟和青绿色的雷(青龙)。其任务是保护天的四方:东、北、西、南。[3]佛教传入后,也吸收了古老本教的冈仁波齐信仰及其神话,冈仁波齐与梅里雪山(卡瓦格博)、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为藏传佛教四大神山。

东巴教中的居那什罗山也是一座神化的山,东巴经中说这山的山顶住着众多的神。不仅神灵毕集于此,日月星辰也围绕此山运行,时序代谢也以此山为中心。山脚下和山的四面八方住着千千万万各种部落的人,住着司掌大自然的精灵“署”。

居那什罗也是一座灵魂之山,不少地区的纳西就把祖先之地解释为在东巴教所尊崇的居那什罗神山上,有的把它看作送魂路线的终点,有的则把它看作距终点不远的山。各地纳西族都有把死者灵魂送到三十三个神地之说,并把三十三个神地与祖先之地和居那什罗神山联系起来,认为三十三个神地在祖先住的地方居那什罗山上。也有人认为这座神山有神登天或下界的天梯的功能,有把天地联系起来的攀天光绳的作用。东巴教神话中提到纳西始祖崇仁利恩和衬恒褒白咪从天上往人间迁徙时是从攀天光绳和柏木梯子上下到居那什罗山上。

冈仁波齐真是座神奇的山,周围山峰看去高度差不多,但都不积雪,只有冈仁波齐山顶有常年不化的皑皑白雪。看到冈仁波齐,我就想起了东巴象形文字所写的纳西居那什罗神山这个字:

我一直想,为什么这个象征神山的字中间会有一根线,也许这就是东巴教中传说的攀天光绳或天梯。而细看冈仁波齐,中间就有一条非常明显的槽,据说是千百年形成的一道冰槽。我想,这或许就是东巴象形文字的居那什罗神山中间有这么一条线的造字原因了。

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这座神山对纳西东巴教有深远影响。关于佛教宁玛派祖师米拉日巴尊者曾与本教师在这座山上斗法的故事流传很广。这个故事也普遍流传在丽江、香格里拉、宁蒗永宁和四川俄亚纳西族中,反映了唐代本教和佛教之间的争斗的历史。赤松德赞在位时期(755—797),西藏扬佛灭本,赤松德赞先活埋了宫廷本教大臣马尚仲巴结,又流放了另一名本教大臣达扎路恭。而后,又让佛教大师与本教大师辩论教理之优劣,借机宣布本教是一种谬误之教。他给本教师们三条出路:(1)改宗佛教,(2)放弃本教,(3)流放边地。[4]

因此,大批受迫害的本教徒向东逃亡(或流放),有不少人进入纳西族聚居区。这些本教徒无疑在本教影响东巴教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唐代西藏扬佛灭本中本教徒流亡到纳西族聚居区的历史也反映在纳西族的民间传说中。笔者1989年在调研中,听当地著名东巴久嘎吉讲到流传在当地的一个故事:

相传东巴教祖师东巴什罗与米拉日巴[5]争当坐镇居那什罗神山的天下之智者,二人以斗法决此尊位,约定清晨谁先登上居那什罗神山顶,谁就是天下的智者,应由胜者坐镇该神山。翌晨,米拉日巴乘太阳光直向神山顶飞升,东巴什罗则坐在其法器手鼓上扶摇直上。最后米拉佛以一步之遥先到神山顶,按约坐镇神山。米拉日巴手抓神山白雪撒向远方,指示东巴什罗到雪落处传教。这把雪刚好落在白地(一说落在玉龙山),东巴什罗从此在此地收徒授经,弘扬其教。[6]

在永宁纳西族摩梭人中也流传着东巴与喇嘛在西藏冈底斯山斗法,为弥拉所败,于是退让东南,顺金沙江而下,流落于纳西族部落中传教的传说。[7]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本佛之争中本教徒失败后逃亡到纳西族聚居区的历史轨迹。米拉佛与东巴什罗斗法是源于流传广泛的米拉日巴与本教巫师斗法的故事。相传本教巫师能骑法鼓游行虚空,东巴什罗骑鼓飞行正反映了传说中本教徒的这一特点。东巴死后,要举行大型的“祭东巴什罗”仪式,东巴教中有专述东巴什罗生平事迹的经书,这些都是本教在东巴教中的反映。

意大利著名藏学家图齐记载了一个与上述情节接近的本佛斗法的故事,本教法师纳若巴琼向米拉日巴挑衅,提出斗法,希望以此证明佛教、本教哪个更为强大。他们约定,谁在预定的时间登上冈底斯山山顶,谁就是获胜者,成为圣山之主。本教法师希望获胜,于是,他坐在鼓上,敲着手鼓在天上飞驰而过。《青史》中有一小段叙述了这一情节:“一位法力高强的本教徒骑在一面鼓上,他意欲前往积雪覆盖的山顶。圣人米拉日巴一瞬间就抵达了积雪的山顶。他铺开袈裟后,把这位本教徒连同鼓一起送到山下,并向他展示了许多的奇迹。”

眼前的这座神山,有过多少不同的宗教在这里的较量和角力,产生了多少有趣的故事,而这座神山并没有被某一种宗教所垄断,而是保持了它包容大千,各种宗教及其信众共同祭拜它的格局。这真是神山崇拜的奇观。而本教神山的信仰,也传到了遥远的滇西北纳西族的居住地,大批本教徒逃亡到了滇川藏边界地区,逐渐催生了纳西族的民间宗教——东巴教文化跨越时空的传播,也体现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对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神山神湖的信仰中。

晨光朦胧中,我看到好几个磕长头祭拜神山的藏族妇女,我心里升起莫名的感动之情:

一个愿望存了千年

去朝拜天边的冈仁波齐

今天我终于来到你面前

向你顶礼叩拜

你的白雪之光如此圣洁

照彻了朝拜者的心与魂

芸芸众生朝圣远方

心中藏着美丽的梦与念想

纳人的神山居纳什罗

与本教的冈仁波齐命脉相连

今日之行是信仰的寻根

也是灵魂的洗礼

本教佛教印度教的信徒

都顶礼膜拜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山下的经幡(2016年摄)

一座山有如此神奇的魅力

有多少秘密蕴含于这座山

一抹白雪照彻了人世的迷惘

圣洁的山水多在世界屋脊

今日我携神山的片石归去

我的灵魂飞升在大漠长天

红尘中有远眺的目光

还有飞翔的向往

圣山的白雪闪耀在我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