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嘎山
2016年11月3日晚,我们在贡嘎山(Minya Konka)脚下的磨西镇住宿,磨西镇海拔1600米,而它背后的贡嘎山海拔却有7556米。贡嘎山位于四川省康定以南,是大雪山的主峰。周围有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45座,主峰耸立于群峰之巅,海拔7556米,高出其东侧大渡河6000米,是四川省最高的山峰,被称为“蜀山之王”。藏语中的“Minya”既是地域概念,又是族群名称。作为地域概念,“Minya”特指生活在贡嘎山区尤其是西坡的康巴族群,又称为“木雅人”,它也表示“木雅人”生活的地区。在地理行政划分上,这一地域大致是指康定以西、雅江以东、道孚以南、九龙以北、丹巴西南这一片地区。“Konka”则意为最高的雪山。
11月4日,我们一行去贡嘎山,晴空如洗,长天蔚蓝。经过甘孜州志办主任刘启蓉主任的协调帮助,得到海螺沟景区管理局的大力支持,我们直接到贡嘎山高处。贡嘎山管理局的朋友们很高兴与我们这些从远方的玉龙雪山下来的纳西人相识。当他们知道纳人的祖先迁徙之路与贡嘎山和山下的磨西镇有密切的关系时,他们更高兴。我们一起谈到今后贡嘎山和玉龙雪山可以结为神山兄弟的前景。贡嘎山通过创办“垃圾银行”等创新方式促进环境保护的做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拔7556米的贡嘎雪山(2016年摄)
今天的贡嘎山上空蔚蓝如梦,山上冰雪晶莹,天上飘着丝丝缕缕的白云,雪峰完全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在迎接远方来的纳人子弟。据贡嘎山的管理人员介绍,贡嘎山一年如此全露真容的只有60多天左右,有时即使是晴天也不一定见到最高峰。我们真是有缘和幸运,看到了主峰,而且在举行仪式祭祀时,还有祥云出现,管理局的人说这是贡嘎山的著名景观之一。
主持祭山仪式的东巴合影(2016年摄)
从纳西族的送魂路线看,贡嘎山一带是纳人先民的迁徙之路,山下的磨西镇的“磨西”一词据说来自羌语,应是纳西族古代他称“麽些”一词。纳西人的居纳什罗神山信仰的形成有多重因素,既有本教神山冈仁波齐的影子,又有与纳西先民迁徙密切相关的贡嘎山,这些肯定也是神山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考察队在贡嘎山雪峰下合影(2016年摄)
贡嘎山给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是,虽然山上建了索道,但只是到山的半腰。索道距离冰川还比较远,但在这里可以遥望贡嘎山壮观的冰川,看到冰川上面云彩的变化。一方面,我觉得像这样美的冰川,一定要有一定的距离才能真正欣赏到它的神奇和美丽。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距离美”,这用在这样的自然景观上确实很有道理。另一方面,贡嘎大雪山把索道控制在只达到半山腰,让游客远观冰川而不能靠近,也起到了保护冰川的作用。我想起云南的卡瓦格博雪峰下的明永冰川最初也可以让游客上去行走,后来就改为从边上修筑栈道,与冰川的距离隔得远了,起到了保护冰川的作用。这是值得我的家乡玉龙雪山认真学习和借鉴的,我觉得丽江玉龙雪山的索道直接修到了4700多米的冰川上,从欣赏冰川和保护冰川而言,此举我认为是个败笔,玉龙雪山的冰川其实也是要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领略到那种“绿雪冰川”的神韵和美丽。
据介绍,贡嘎山海螺沟景区还有一些非常有特色的创新,比如景区推出如下活动:深化以爱护环境、保护生态为主题的“垃圾银行”环保行动,重磅推出“捡垃圾换门票”活动,开通海螺沟“垃圾银行”微信公众号,吸引众多游客参与环境保护。每位进入海螺沟的游客都能免费领到一个印有“存垃圾 得信誉 一路风景 携手同行”的清洁袋,在游览的过程中,游客可以将自己产生的垃圾或者在路上捡到的垃圾放入清洁袋内,装满一袋可兑换海螺沟明信片、两袋可兑换海螺沟雪菊、三袋可兑换纪念奖章、五袋可兑换红石公园门票、十袋荣获“海螺沟环保大使”(凭本人身份证五年内免票游景区,还可以带5个亲朋好友来免费游景区)。自“垃圾银行”开行后,游客的环保素质大幅提升,景区内几乎见不到垃圾,多位小学生游客成为“海螺沟环保大使”,产生了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仅201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累计向游客发放垃圾袋21000余个,回收游客自觉清理垃圾近6.5吨,兑换礼品1575份,征集环保大使3名。到我们去时,贡嘎山景区现在共有8个人获得了“海螺沟环保大使”称号。
离开贡嘎山后,我们在山下的磨西镇游览了一会。磨西镇位于甘孜州泸定县南部,地处贡嘎山风景区东坡,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入口处,属海螺沟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是海螺沟名胜风景区的旅游接待基地和入口。磨西镇距成都约304千米,距泸定52千米,距康定约70千米,现已建成磨西至康定的公路,游完海螺沟可直接到康定游览高原名城。磨西镇是汉族、彝族、藏族聚居地,有清代建筑格调的农舍,由一条自流灌渠所串联的水磨房与灌溉系统组成山地农村的古朴风貌。磨西镇仍然保留着法国人在1918年建的天主教堂和1935年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人率领红军经过这里时的宿营地。
天主教堂(2016年摄)
我在相关资料上看到这样的介绍,“磨西”为古羌语,意为“宝地”。磨西古称磨西面,原系氏人后裔麽些人的聚居地,始于汉代的磨岗岭古道使磨西成为川藏通道上的繁华重镇。有意思的是,关于磨西镇名的来历,流传着一个与纳西先民“麽些”的名称来历完全一样的传说,据说“磨西”一词本是地方土语,意思是“不懂”之意。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队汉商从此经过,不知此地是何处,正好见一个本地人,就请教此地地名。这个本地人不懂汉语,于是用本地话回答了一声“磨西”(意思是“不懂”),而几个汉商也不知其意,即把“磨西”当成了地名,从此叫的人多了,磨西便也由此得名。这个传说和流传在丽江等地的故事完全一样,“麽些”或“摩梭”“麽挲”在纳西语中也有“不懂”的意思。这个故事也可作为纳西先民麽些人在迁徙途中曾在这儿聚居过的佐证之一。
磨西古镇建筑古色古香,小镇还保留着朴实的风貌。有一些来自鹤庆县的手工艺人在这里经营铜器和银器工艺品制作,看到有老乡来,很高兴地聊了一会。鹤庆的工匠和商人不辞辛苦出门做生意闯荡江湖的这种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走在这个与纳西先民“麽些”同音的小镇,想起古代纳西先民沿着大渡河流域往南迁徙,走过贡嘎大雪山下,也曾在这里聚居,然后再继续往南迁徙。贡嘎大雪山给纳西人的居纳什罗神山崇拜又增加了新的印象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