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西县城到叶枝镇
11月15日,我们离开攀天阁去维西县城,维西在纳西语中称为“尼那”(Ni naq)。洛克在《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中记载,维西县城和丽江古城一样,也不设城墙,雍正六年(1728),鹤庆府通判迁到那里(一说迁府时间是雍正五年,即1727年);雍正八年(1730),云贵总督鄂尔泰命令通判陈权建造土城,在周围2.7里,造4道城门。道光二十六年(1846),维西同知王诗道得到当地士绅的捐款,修建了9个瞭望塔。同治二年(1863),因战乱,维西城中的塔被烧毁,城墙也倒塌了。维西县城没有修城墙和丽江古城没修城墙,都体现了木氏土司以险关要隘城乡统筹防卫而不是筑城仅仅保城池的防卫理念。而清代流官修城墙,都是当时的统治者因袭建城墙守卫城市的观念而强迫实行的。
洛克在书中写到,当时维西县城有一个天主教会,在西门城外,相隔不远有个基督教新教五旬节派教会。在城的北端,四川会馆(或称“川祖会”)有一个漂亮的寺庙和一所洁净的休养所,可以俯视永春河。[1]可知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在民国年间都在维西县城有影响。如今我们在维西县城看到汉式建筑的步行街十字街,还新建有傈僳族传统建筑元素的念萨街等。1985年6月11日,国务院批准建立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此后,建筑等方面的傈僳族文化元素也增多了。
我在2018年再次到维西县参加两个学术会议。看了一台维西著名的独特地方古老戏曲大词戏,这是清光绪年间在维西产生的地方戏曲。根据史料记载,大词戏是在杜文秀起义失败后地方上在三七两月的庙会上演唱的,与一个从江西到维西任通判的汉官有密切关系。大词戏开始都是由绿营军士兵演唱,后来因为业余剧社不断增多,才逐渐走向社会。大词戏在维西的发展流传过程中,从当地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中吸取养分,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表演艺术。大词戏吸收汉族、纳西族中的一些山歌小调丰富唱腔,让当地群众听起来感到特别亲切。同时,大词戏又吸收藏族热巴舞和傈僳族、纳西族等民族的舞蹈动作,使之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使我惊讶的是大词戏所有的女演员都穿着和丽江纳西族妇女大同小异的服装,而参与演出的大多是汉族,问演员,说历来的装扮都是这样的。我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志》中看到有这样的介绍,大词戏《十姊妹花篮招夫》一出戏中的10个旦角以及目连戏中的脓包妈妈等角色,都要用当地妇女的生活服饰打扮。而我所见到的大词戏的女演员大都是汉族,而他们穿纳西服装,说明过去维西县城里的居民中纳西人很多,所以纳西服装才会成为大词戏中女演员必穿的服饰。
我们离开维西县城去叶枝镇。叶枝是纳西语“尤地”(yeq dee)的音译,路过澜沧江边的康普,康普也是纳西语“肯补”(kee bbu)的音译,说明在这些区域,纳人是原住民。洛克20世纪30年代走过这条路,他当时记载有上康普和下康普两个村子。
叶枝镇位于维西县北部,据2006年的统计,叶枝面积463平方千米,人口1.04万人。辖巴丁、倮那、梓里、新洛、叶枝、同乐、松洛、拉波洛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叶枝,距县城86千米。
叶枝镇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主要物资集散地之一,也是“三江并流”区的腹地,云岭山脉与碧罗雪山山脉之间,海拔悬殊,最高有4800米,最低1740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是被云南省政府命名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次我们重点考察的目标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叶枝王氏土司衙署”。
叶枝即古之聿赍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吐蕃与南诏交战,聿赍为吐蕃屯驻大军的五个城之一。历史上这里又是滇藏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站口,在滇西北一直是个远近闻名的村镇。在清代属康叶(康普叶枝)地区。民国年间先后设过叶枝区、乡,又曾被编为第三区。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时间称第四区。
叶枝的土司家世反映出纳西女子能干骁勇的传统。木氏土司管辖迪庆区域时,封了禾姓女头目为管辖康普叶枝的大木瓜(军事首领),洛克曾获得一本叶枝土司的家谱《王氏家谱》,洛克写到,非常奇怪的是,这本家谱对王家的男性世系记录不多,而所提到的头两个首领都是女的。第一个是部落女酋长的婆婆,第二个是她的儿媳妇;儿媳妇的丈夫显然是个招赘的,因此在家谱中没有提到他的名字。家谱的序言中说,土司王赞臣请了学士李玉濂编写这本家谱。家谱中提到的第一代叫禾娘,是部落女将志明的婆婆,她的儿媳妇志明是一个勇敢、忠心的女将。禾娘继她丈夫的职,单独开辟维西,直至“改土归流”后,清廷仍任命禾娘为土千总。禾娘后来把千总的位传给了儿媳妇志明。反映了当时纳西女子的厉害能干。
清乾隆年间康普千总被废,叶枝土司家谱记载的第二代叫王阿芝,是禾娘的女儿。他离开康普到叶枝,因为阿芝无子,只有一个女儿,与王再锡结婚,从此改姓王。
纳西族民间祖先故事的谱系和东巴古籍中所记载的本民族祖先大多是一些骁勇善战的武士,除了男祖先之外,勇猛的女祖先也被讴歌。在歌颂纳西先民业绩的众多古典文学作品中,赞美勇士和勇武精神是一个主旋律,纳西族神话中一些重要的女性祖先,都作为武士加以赞美,东巴教有一个“勇猛女子祭”丧仪,纳西语称之为“本胆务”(bbee ddaiq ngvl),这个仪式亦有颂扬勇武精神的18种经书。在上述这些经书中,极力赞美各种猛兽和骁勇的祖先。纳西族神话中一些重要的男性和女性祖先,在经书中都作为武士加以赞美,他们或是狩猎英雄,或是杀敌能手。这个叶枝纳西女首领看来即沿袭了纳人女子干练能干的古风。
叶枝土司衙署文保碑(2017年摄)
叶枝纳西土司王家禄曾被国民政府委任为“三江副司令”,所以衙署有此牌子(2017年摄)
禾娘女儿嫁到叶枝土司王家。康普和叶枝皆由王氏土司管理。传到第九代王嘉禄(1904—1949),成为末代土司。王家禄曾被国民政府委任为“三江副司令”,民国32年(1943),第十一集团军委任王家禄为滇康缅边境特别游击第二战区副司令官。1938年,王家禄铸造了一批铁质界碑,上铸“北路土司界”字样,派遣维西商人钱国珍秘密送往独龙江等地,在土司辖区进行埋设。1960年,中缅勘界时从地下掘出铁质界碑,为独龙江一带属中国领土提供了关键依据。
叶枝土司署大院(2017年摄)
我在2009年来过叶枝土司府,那时土司府在修缮中,显得比较破败,这次来,土司府已经修缮。门口有个云南省政府在1998年11月16日公布,迪庆州在2016年4月立的文保碑。看介绍,叶枝土司衙门位于叶枝镇叶枝村,海拔1818米。衙署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后来不断扩大,分南北两套二进大院,融合了纳西族、汉族、藏族、白族的建筑风格。叶枝土司的势力曾远达国外的缅甸和国内的西藏、滇西北一带。虽然在西藏实行“土流并存”制,但王氏仍实行土司统治,从而成为滇西北政治制度中的特殊现象。
叶枝镇的路灯杆上写上了纳西东巴象形文字(2017年摄)
洛克在1923年来这里考察过,据他的记述,叶枝土司有一所宽敞漂亮的房屋,并且是一个好客的主人,对外国人很友善。英国植物学家乔治·福里斯特(George Forrest)1905年被追赶时[他目睹了在茨姑传教的天主教神父杜伯南(Pere Dubemnand)被杀],全靠土司救了他的生命。洛克在1923年访问土司时,土司65岁,在土司衙门的背后,有一私人庙堂,一个喇嘛在里面击鼓诵经并吹海螺为土司及其全家祝福。[2]
在叶枝街头碰到了两个正在用纳西话聊天的纳西老太太,她们的祖上都是从丽江到这里来的(2017年摄)
我们在叶枝土司衙署的后园里取了土、石等“五行之物”,然后出来在叶枝街头溜达,看到了两个纳西族老太太,我们用纳西话攀谈起来。她们看到说母语的丽江乡亲来这里也很高兴,其中一个老太太叫和秀,82岁了,她说母亲是木家女。这里土地肥沃,以前都种稻谷,牲畜都喂稻谷。她幽默地说,这里种苞谷只需用脚扒拉一下土就可以撒种了。另外一个老太太72岁,是束河人,祖上是皮匠,属于丽江束河人说的“手拿一个锥子走天下”的手艺人后裔。两位老太太都会讲傈僳话和纳西话,这和攀天阁的纳西人一样,也是与其他民族交流多的原因。怒江能说傈僳话和纳西话两种语言的纳西人很多,巴美村的纳西人能流利地说纳西语和藏语,也是纳西人适应环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