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纳西人聚居的攀天阁乡

去纳西人聚居的攀天阁乡

我们驱车前往维西县攀天阁乡,沿路山林郁郁葱葱,植被很好。攀天阁乡位于维西县城西北部,距县城30千米处。全乡总面积有282平方千米,辖8个村委会61个自然村106个村民小组。人口最多民族是傈僳族,占全乡人口的59%。据2006年末该乡的统计数,全乡有农业户数3509户14576人。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来这里调研过的纳西学者李近春老师看过1988年末的统计,当时全乡有3431户13736人,其中傈僳族7232人、汉族2995人、纳西族2197人、藏族1016人、普米族296人,其余为白族、怒族、独龙族等民族。据《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志》载,到1995年末,全乡人口有2730户147178人,傈僳族占55%左右,汉族约占21%,纳西族约占15%,藏族占6%左右,普米族约占3%。各民族关系融洽,都会讲多种民族语言。

关满村的祭天坛(2017年摄)

关满村(2017年摄)

攀天阁乡最低海拔1750米(新华村苍蒲底),最高海拔是2760米,高低悬殊1010米,属高寒山区。攀天阁是纳西语“佩特国(peil teiq goq)”的音译,李近春老师当时记录说“佩特”是火草,这次询问阿六二,他说“佩特”是一种草本植物,可以在做面饼的时候掺和着用,“国”指高地,“佩特国”的意思就是长佩特草的高地。纳西族和普米族最初在这里放牧狩猎,种荞麦和燕麦等。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平坝试种水稻,50年代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沟渠,建水库,开发盆地,开始普遍种植黑米。

我们去攀天阁乡政府驻地附近的关满村,纳西话叫“挂满”(gual mai),据说是粮架多之地下方的意思。我们找到了这个村的东巴阿六二(汉名和文新)的家,向他了解当地东巴文化的传承情况,据他介绍,过去攀天阁有很著名的东巴,后来逐渐衰落了。我们去看了阿六二家的祭天坛,祭天坛长有两棵高大的古老核桃树。东巴们在这里取了“五行之物”。还爬山去看了过去这个村子祭祀大自然神“署”的祭场。

关满村海拔有2530米,这里的黑谷子很有名,细看打出来的黑谷,是比较深色的褐红色,实际是红米,但现在这里都通称为黑谷。攀天阁被很多媒体称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稻米种植地,据说是高海拔地区能种稻谷的少有的地区。现在每市斤黑米可以卖到10元左右,乡里在建立高海拔黑米种植基地。

来自玉龙县塔城乡巴甸村的和旭辉在关满村碰到了阿六二东巴93岁的老母亲(她2005年去世的丈夫也是个大东巴,是和旭辉的曾祖父、著名大东巴和绍文的徒弟)。老奶奶还记得和绍文来这里举行东巴教祭风压呆(derq)鬼的仪式。和绍文在丽江维西是大名鼎鼎的大东巴,在攀天阁也有几个徒弟。1989—1992年期间,我在旭辉的家乡丽江县塔城乡巴甸村和署明村调查时,知道了曾当过乡长的大东巴和绍文在东巴文化方面的名声和他的悲剧命运。

在阿六二家里,我们看到了和绍文大东巴写的东巴经,和旭辉一翻开这本古旧的经书,就看出了是曾祖父的手迹。据旭辉讲,当时当师傅的东巴对每个徒弟都要赠送一套亲自书写的经书。旭辉说,几十年世事变迁,这次他再来这儿,与认识他曾祖父的老人相遇,这是一种奇妙的缘,也许曾祖父在送给他攀天阁的弟子自己写的经书时,就注定了多少年后,自己的曾孙会来这里看到他写的经书。我在丽江玉龙县塔城乡洛固村纳西路鲁人东巴和亦水家里看到过和绍文大东巴写的东巴经,写得非常好,自成一格,与现在看到的东巴经的书写风格和韵味是一致的。

东巴阿六二收藏的大东巴和绍文写的东巴经(2017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