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黄河水和祭拜阿尼玛卿山

取黄河水和祭拜阿尼玛卿山

2016年10月31日,我们从青海省首府西宁出发,赴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阿尼玛卿神山,行程大约700千米。途经贵德县,黄河流经此县,民间有谚曰:“天下黄河贵德清。”我们在贵德县举行仪式敬取黄河水。纳人先祖古羌人游牧部落曾生活在黄河与湟水广阔的流域,黄河文明与古羌文明息息相关。

我们在贵德的黄河边上看到一尊黄河少女塑像,看去形貌比较生动。过去黄河流域居住着很多民族,这个少女属于哪个民族,从形貌上看不出来。

经过贵德,看到贵德还有个国家地质公园,是以自然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为主要特征,辅以多样生态景观和丰富人文景观的一个综合性地质公园。地质公园多种多样的地质遗迹反映了地质历史时期青藏高原的演化过程,也记录了黄河的发育史和贵德自然环境的变迁,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一个好去处。

青海的地貌与西藏有较大差异,除了有连绵不绝的雪峰,时近冬季,还有很多山峦积了雪,有大片大片的草地,绵羊很多,而牦牛比较少,沿途所见的牦牛个头比较小。我们在途中还看到了一大群来食一匹死去的马的秃鹫,天上盘旋飞着的秃鹫也不少。

长途奔波一天,我们终于来到了果洛州玛沁县大武镇,这是果洛州府所在地,“大武”在藏语里的意思据说是丢失马匹的地方。大武镇海拔3700米,这里是前往阿尼玛卿的中转地。果洛州现在是国家级格萨尔文化传承基地。我曾两次来果洛参加过格萨尔研究的学术会议,果洛州格萨尔文化的繁荣发达和地方政府、学术界乃至宗教界对格萨尔文化的重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曾在《江河》杂志撰长文谈过自己对当代果洛格萨尔盛况的感观和印象。《格萨尔》长诗与纳人文化也密切相关,反映古代纳人部落“姜”与格萨尔王争夺盐池的《姜岭之战》是《格萨尔》史诗中的名篇之一。永宁纳人中也流传着格萨尔的故事。[4]在拜访楚布寺的那节中,已经叙述了出生于果洛的噶举派黑帽系第十世噶玛巴(大宝法王)曾在丽江生活了30多年的事。

贵德国家地质公园(2016年摄)

我们驱车来到了阿尼玛卿山下,雪峰遥遥在望,一片美丽的晚霞冉冉地飘向雪峰,仿佛在欢迎来自远方与它有缘的客人。我们敬取了阿尼玛卿山的石头和木、土等。东巴教仪式和经书中只要是有祭祀神山的内容,都一无例外地要提到这座神山,纳西语称之为“玛米巴拉居”(mal mi ba la jjuq)。看相关资料的介绍,阿尼玛卿山又称玛积雪山或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位于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西北部。“阿尼”是安多藏语的音译,意为先祖老翁,也含有美丽、幸福或博大无畏等意;“玛卿”的意思是黄河源头最大的山,也有雄伟壮观的意思。阿尼玛卿山在本教的信仰中有很高的地位,是本教重要的护法神山,本教信众对阿尼玛卿山非常尊崇,要年年祭祀。相传藏地上下有三大魂山,即上部魂山冈底斯神山、中部魂山念青唐古拉山和下部神阿尼玛卿山。三座神山还有三个明妃,分别为玛旁雍错、纳木错和青海湖。藏地古人有云:“上部有冈底斯眷属,中部为念青唐古拉眷属,下部为玛青雪山眷属。”这座神山怎么和东巴文化产生密切的联系,可能与纳西祖先活动在甘青黄河湟水流域的时期相关,也与古羌人部落对本教的信仰密切相关。

除了阿尼玛卿山,果洛州与丽江还有另一层很深的缘分,我在前面介绍的一文中也介绍了十世噶玛巴却英多吉明末清初在丽江留居33年的历史。他不仅是一个宗教领袖,也是西藏艺术史上一位杰出的画家。在丽江创作过一些杰出的唐卡作品。十世噶玛巴却英多吉的家乡就在果洛,因此,果洛的著名藏学家、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果洛州格萨尔研究中心主任诺尔德曾千里迢迢去祭拜噶玛巴曾修行过的玉龙雪山。

2012年,在美国纽约的鲁宾艺术博物馆(Rubin Museum of Art)举办了一次东巴文化展览之后,我参与策划了丽江市博物院珍藏的明代藏传佛教噶举派十世噶玛巴却英多吉亲绘的唐卡展览,这批收藏在丽江的唐卡对于研究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噶举教派的历史和十世噶玛巴与纳西族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一定的史料支撑作用。因为各种原因唐卡展览未能举办,但一个题为《十世噶玛巴和西藏动荡的17世纪》(The Tenth Karmapa and Tibet's Turbulent Seventeeth Century)的学术研讨会如期举行,其中一个主题是探讨十世噶玛巴却英多吉在清朝初年因为噶举派和格鲁派之争,逃离西藏,逃难到丽江来寻求噶举派虔诚信徒的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庇护。笔者接到会议的邀请,但因为其他事情而没能前往,提交了一篇论文《活着的记忆:纳西人民间传说中的十世噶玛巴》(The Living Memory:The Tenth Karmapa in the Foklore of the Naxi People),和其他研究十世噶玛巴却英多吉的文章一起收入了鲁宾博物馆编辑出版的与学术会议同名的一本学术著作《十世噶玛巴和西藏动荡的17世纪》。[5]这次国际学术会议是对十世噶玛巴却英多吉和丽江的关系以及丽江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等的深入讨论,对研究藏传佛教与丽江的关系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今天有缘重返果洛州,来到阿尼玛卿山,心里很激动,觉得这是很深的缘分。

【注释】

[1]2017年7月7日13时,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

[2]“三江”,指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纳人族群的迁徙与聚居多在这“三江”流域。

[3]杨福泉:《东巴教通论》,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556—568页。

[4]杨福泉:《论纳西族的三多神信仰》,载《云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5]杨福泉:《纳西族与藏族的历史关系研究》(第三版),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