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唐古拉山,穿越可可西里

翻越唐古拉山,穿越可可西里

2016年10月,我随同考察队第二次越过唐古拉山山脉。第一次是在2011年,但那次是坐火车,从青海到拉萨,穿越可可西里,沿途看到辽阔苍茫的大漠莽原,红色的山峦,静默的雪山,还看到了很多藏羚羊和藏野驴,看到了孤独地在空中翱翔的鹰。来到海拔5100多米的唐古拉山山口,火车上不少从内地来的乘客发生了高原反应,忙着吸氧,有的还由火车上的乘务员输液。我想到了长年累月在唐古拉山区域生活和工作的同胞,心里默默地向他们致敬。

10月28日清晨,我们从那曲出发前往格尔木。从那曲到格尔木全程有800多千米,是这次滇川藏青考察之行路途最长的一天,要在路上驱车13个小时,途中要翻越唐古拉山。一路上,苍黄空阔的原野,一群群的牛羊,积雪的连绵山峦静默地矗立在寂静的天地间。草儿苍黄,河流清澈,很多溪流的边缘已经结冰,清寒的水在雪原上静静地流着。大群的牦牛和羊在高原悠然地吃草,偶尔见一些劳作的人们负重走过。原野上五彩的经幡在风中猎猎飞扬,给这苍茫的原野增添了一些热烈而神圣的色彩。

唐古拉山脉,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北部与青海省边境处(青藏高原),东段为西藏与青海的界山,东南部延伸接横断山脉的云岭和怒山。“格拉丹东”为藏语,是高高尖尖的山峰之意,海拔6621米,山势巍峨,冰峰、冰塔林立。看资料,格拉丹东在蒙语中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是青藏高原中部的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

唐古拉山山脉平均海拔在6000米,最高峰格拉丹东海拔6621米,白雪皑皑,山峦连绵。唐古拉山口山峰上有小型冰川,是长江、澜沧江、怒江等河流的发源地,我来自这三条江并行的云南“三江并流”区域,“三江并流”现在被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我们来到了这三条大江的发源地了,也就是来到人们所说的亚洲的“水塔”,此行长驱数万里,今天登上了“水塔”的高处,也是缘分和幸运。

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当年唐朝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当来到唐古拉山时,被漫天的大雪所阻无法前行。无奈之时,经随行僧人的指教,公主将其乘坐金轿上的莲花座留下镇风驱雪,这才得以安然过山。又说当年气吞山河的成吉思汗率领大军想取道青藏高原进入南亚次大陆,却被唐古拉山挡住了去路。由于气候恶劣,再加上缺氧,大批士兵和马死亡,所向披靡的成吉思汗只能望山兴叹,败退而归。

越过唐古拉山口,看到有标示牌,上面写着“你已经驶出那曲交通警察管辖区”“你已经进入了藏格交通警察管辖区”两行大字,表明已经进入了格尔木交通警察管辖区。从唐古拉山口前行,一路上,连绵不绝的雪峰横亘在高原上,天地如此寂静高远,长空、冰凌、雪峰和黄色的冻土构成的图景非常壮观而美,看去像一幅幅绘出来的画。这静谧而壮丽非凡的景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唐古拉山脉雪山(2011年摄)

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留影(2016年摄)

面对这天地之大美,当时有感而咏:

高原浩茫草苍黄,连天冰雪望无边。

长天空阔云如舟,大地无垠鹰为伴。

寒风扑面如刀割,水滴成冰行路艰。

连绵雪峰叹壮美,大地无言怅望天。

长风万里闻神语,天籁清音在云端。

唐古拉山兵站(2016年摄)

从唐古拉山口前行40千米,就到了唐古拉山兵站,海拔大约4900米,这是青藏线上海拔最高的兵站,被誉为“天上兵站”。兵站的大门上面用汉藏两种文字写着“唐古拉山兵站”几个大字,兵站的墙上写着“世界上最高的兵站欢迎您 向执勤在天路的官兵致敬”两行红色的大字。青藏公路上各个兵站的主要职能是为在青藏线上执行运输任务的官兵提供食宿、训练等后勤保障,同时也为途经此地的官兵提供相应保障。在特殊情况下,也为往来此地的地方人员提供帮助。在这个兵站工作的士兵真是不简单,长期的缺氧是对常年在此处劳作的官兵身心的极大挑战。以前听过这个兵站很多感人的故事,很敬佩长年累月在这个兵站工作的解放军将士们。在西藏和青海高地,我们一路上看到很多解放军战士在修公路,他们为祖国奉献着青春和生命的热力,我在心里默默地向他们致敬。

我们经过长江正源沱沱河。沱沱河发源于姜古迪如冰川,“姜古迪如”据说在藏语中是“人越不过去”的意思,海拔6542米,大冰川的融水,就是万里长江的最初水源。格拉丹东雪峰和姜古迪如冰川都是巨大的冰雪山体,有“江河之母”之称。就如我家乡的玉龙雪山冰川,也是丽江的“水塔”,很多水系都与玉龙雪山冰川密切相关。

沱沱河全长346千米,为长江正源。它最初是一些冰川、冰斗的融水汇成的小溪流,这时的水面宽只有3米,深只有20多厘米,一直向北进入唐古拉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的宽谷,众多河流交汇后,形成了河道开阔、水流交织的长江上源——沱沱河。此行我们是来寻找纳西祖先的迁徙之路和文化源流,按照计划,我们一行在长江正源沱沱河里取水。这里寒风刺骨,沱沱河的水一汲上来很快就结成了冰。

我这个生长在长江第一湾区域的纳西人,曾去过有“长江第一县”之称的青海治多县,那里的草原上也流淌着长江上游的水。无数条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的溪流,逐渐汇成了长江这条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河。上游的水是如此清澈寒凉,到我的故乡“长江第一湾”,在春季和冬季,江水还是很湛蓝。

考察队在冰天雪地的沱沱河取水(2016年)

黄昏时分,我们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暮色朦胧中见到大群的藏野驴和一些藏羚羊。因为是黄昏时分进入可可西里,两边的壮美景致看不清楚,还好我在2011年乘火车穿越可可西里,看到了壮丽的景色,还有很多藏羚羊和藏野驴,对可可西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写过这么一首诗记录当时的心情:

可可西里,空阔高远

大野苍茫,没有人烟

在这辽阔高远的大地

我与藏羚羊相遇

这美丽而悲怆的生灵

多少人为你流泪

你独步高地

孤独柔弱而凄美

黄昏时分在可可西里无人区见到大群的藏野驴和一些藏羚羊(2016年)

我向野牦牛队的壮士致敬

高原的英雄们

用生命和鲜血

保护无助的藏羚羊

把悲怆和崇高

写在高天大地

藏羚羊在安详地吃草

野驴是它们的伙伴

寂静的草地寒凉而安详

清风在吟咏天地的歌

没有人类的杀戮

没有“贵妇人”的虚荣

藏羚羊的生活就像太阳

我此行只是匆匆过客

但因看到了你们而欣喜

今天人们的强力呵护

很多人放下了屠刀

减轻了人类的耻辱

今夜无酒而想饮酒

今夜无眠我想长歌

高原的夜空静谧神秘

灵魂在风中飞扬

夜空下我默祝可可西里

人的良知和白云一起飞翔

飞翔在可可西里

像那蓝天白云呵护有情众生

还有那苍茫静谧的高原

我很高兴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如今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看到相关报道,在2014年10月15日,青海省申报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正式启动。青海省申报世界遗产工作领导小组总负责,成立了生物多样性、地质、水利水文、规划、美学等多专业融合的青海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专家组。最近又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函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青海可可西里作为2017年自然遗产项目、福建鼓浪屿作为2017年文化遗产项目。在格林尼治时间2016年1月30日17时前,青海可可西里申遗文本已正式送达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这意味着青海可可西里获得2017年中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入场券,如果可可西里也像云南的“三江并流”那样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这片神奇的土地和各种动植物将会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而且也会更加受到国际上的重视,我心里很欣慰。果然,此行回去后不久,就获悉了可可西里入选世界自然遗产的喜讯。[1]

途中因为路上坎坷不平,碎石多,我们的一辆车爆了一个轮胎,几个驾驶员抓紧时间换轮胎,可可西里原野寒风刺骨,比我们在冈仁波齐神山下面时的气温零下9度还要冷得多,真是风头如刀面如割。天很快黑下来了,我们在黑夜里奔波在可可西里荒原。途中又不巧碰上几辆大卡车因事故而导致大堵车。好不容易疏通后车辆缓缓前行。路上因为有很多大卡车在刹车时溅了不少水在路面上,很快就结了冰,非常危险,一不小心汽车就会打滑。司机们小心翼翼在暗夜里开车前行,一路历尽艰辛,终于在夜里1点多钟,安全地赶到了青海省的格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