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迦寺

萨迦寺

10月23日,我们从萨嘎县城去萨迦,路过以产牦牛酥油著名的桑桑镇。桑桑镇是昂仁县辖镇,地处昂仁县西部,距日喀则277千米,距昂仁县67千米,平均海拔4560米。藏语“桑桑”的意思是水质好、草质好的地方。桑桑酥油闻名遐迩,过去专贡拉萨显贵阶层。

之后我们又路过樟木口岸。樟木口岸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中尼边境聂拉木县樟木镇的樟木沟底部,是国家一类陆路通商口岸。西藏境内的1000多夏尔巴人,主要聚居在这里。樟木镇常住人口有3000多人,现在有外贸、边贸公司20多家,日流动人口平均1000人,年商品交易额已突破2亿元,对内辐射西藏及相邻省区,对外辐射尼泊尔及毗邻国家和地区,是西藏目前最大的边贸中心口岸。口岸周围是樟木口岸自然保护区。口岸的街上熙熙攘攘,有很多肤色黝黑的人,想必是从尼泊尔过来做生意的人了。

来到萨迦县,我们一行去看萨迦寺。萨迦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本波山下,是一座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也是萨迦派的主寺,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萨迦是藏传佛教萨迦派八思巴大宝法王的家乡。这位与纳人发生过密切联系的萨迦派第五代师祖八思巴,在元朝享有“帝师”之尊位。

樟木口岸街景(2016年摄)

“萨迦”系藏语音译,意为灰白土。北宋熙宁六年(1073),吐蕃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昆·贡却杰布(1034—1102)发现奔波山南侧的一山坡,土呈白色,有光泽,现祥瑞之貌。昆·贡却杰布即出资建了萨迦寺,逐渐形成藏传佛教的萨迦派。萨迦寺用象征文殊菩萨的红色、象征观音菩萨的白色和象征金刚手菩萨的青色来涂抹寺墙,所以萨迦派又俗称为“花教”。元朝时,在该大殿西侧又兴建了一座八根柱子的配殿,俗称乌孜萨玛殿。后来历代萨迦法王在山坡上增建了不少建筑,形成了逶迤重叠的萨迦北寺建筑群。萨迦寺的历史文物非常丰富,作为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的历史见证,保存有元代中央政府给萨迦地方官员的封诰、印玺、冠戴、服饰;有宋元以来的各种佛像、刺绣、供品、瓷器、精美壁画3000多种,以及法王遗物等。

萨迦寺一角(2016年摄)

这次我们去的时间晚,只匆匆看了一下主殿。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大殿里面的藏经室,经匣层层相叠,顶天立地,气势十分宏大庄严。据说整个萨迦寺共藏佛教经藏四万多卷,其中包括大量“贝叶经”。有人称萨迦寺为“第二敦煌”。

八思巴是吐蕃萨斯迦(今西藏萨迦)人,本名罗古洛哲坚赞(bLo-gros-rgyalmtshanhPhags-pa,意为“圣者慧幢”)。八思巴又译为八合思巴、八斯巴,意为“圣者”,是尊称。淳祐四年(1244),年仅18岁的八思巴来凉州(今武威)学习汉文化与蒙古文化,这为他以后成为大元帝师奠定了雄厚基础。1251年11月,萨迦班智达在凉州幻化寺圆寂,年仅17岁的八思巴成为萨迦派教主。

1253年夏天,南征大理国的忽必烈大军到达六盘山、临洮一带,请八思巴到军营一叙,虽然有的史书记载之前八思巴就与忽必烈见过面,但这次是八思巴第一次以教主身份会见忽必烈。会谈中,忽必烈对藏传佛教萨迦派加深了了解,更加尊重和重用八思巴。后忽必烈奔袭大理国,在丽江境内的金沙江“革囊渡江”,萨迦派亦随之传入了今丽江市宁蒗县永宁等地,至今永宁纳人(摩梭人)依然有不少萨迦派的信众,还有两座萨迦派的寺庙。

如今来到八思巴的家乡和萨迦派的母寺,回顾纳人的历史变迁,感慨人间的沧海桑田之变。萨迦派是最早传入纳人中的藏传佛教教派,后来噶举派和格鲁派又相继传入。明代,噶举派是木氏土司掌控地区的主流,而到清代,格鲁派在今宁蒗县永宁等地的纳人中影响增大,以扎美寺的繁荣为标志,但丽江(今玉龙县和古城区)依然以噶举派为主。这些变迁,都与朝廷的宗教取向密切相关。元代推重萨迦派,萨迦派随着忽必烈“革囊渡江”到丽江而传入纳人中。明朝推崇噶举派,封该派活佛噶玛巴为大宝法王,噶举派十世大宝法王却英多吉还在丽江生活了30多年。清代推崇格鲁派,格鲁派在当时木氏土司管辖的滇西北和康南地区取代了噶举派。无论改朝换代还是教派继替,纳人都坚守着自己的信仰。

大殿里面的藏经室,层层相叠,顶天立地,气势十分宏大庄严(2016年摄)

信步走在萨迦城的大街上,到处洋溢着祥和安宁。人们在院墙上垒砌了一层一层的牛粪饼,冬天来了,这些牛粪饼将陪伴人们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天。我不禁对牛肃然起敬,它们默默地陪伴着高原的人们,为人们犁地耕田,供给人们牛奶、酥油,贡献自己的毛发帮助人们御寒,最后还默默地把自己一身的肉与血也贡献给人类果腹,它们真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藏族和纳西族都把牦牛视为神兽,在东巴教中,牦牛和老虎是仪式之门的门神,是人们的保护神。

萨迦城里的院墙上垒砌的牛粪饼

【注释】

[1]格勒:《玛旁雍错——世界江河之母》,载《中国西藏》2004年第3期。

[2]才让太:《冈底斯神山崇拜及其周边的古代文化》,载《中国藏学》1996年第2期。

[3][意]图奇、[西德]海西希:《西藏和蒙古的宗教》,耿昇译、王尧校订,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

[4]房建昌:《东巴教创始人丁巴什罗及其生平》,载《思想战线》1989年第2期。

[5]米拉日巴(1040—1123):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

[6]东巴久高吉讲述,杨福泉整理翻译,和志武、杨福泉编:《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纳西族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周汝诚:《永宁见闻录》,载云南省编辑组编《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