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耶寺

桑耶寺

我们沿江继续前行,雅鲁藏布江的水湛蓝而清澈。我们来到了雅鲁藏布江上的新桥扎囊特大桥,这座大桥位于扎囊县扎塘镇下游2千米处,直线横跨雅鲁藏布江,连接到江北公路,全长约5.7千米。于2013年5月正式开工,2015年8月建成通车。

我们去往桑耶镇,沿途看到巨岩上建有一些白塔,石塔的底部还有不少绘画。

我们终于来到了桑耶寺。桑耶寺又名存想寺、无边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的扎囊县桑耶镇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是西藏第一座著名佛教寺院,亦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始建于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时期,自创建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桑耶寺融合了汉族、藏族和印度的建筑风格,是吐蕃时期最宏伟、最壮观的建筑。桑耶寺附近还有青朴、札玛止桑、哈布山、松嘎尔石刻五塔等名胜古迹。

桑耶寺与纳人有密切关系。清代纳西人杨品硕曾撰有《丽江北岳神考》,文中记述了一个民间传说:西藏有桑鸢(耶)寺,供奉莲花生祖师。寺中有3个护法神,是三兄弟。莲花生祖师建桑耶寺时,这三兄弟多次拆毁桑耶寺。莲花生劝导他们,但他们不听。于是,祖师做法制服了两个兄弟,而第三个兄弟则逃去丽江玉龙雪山。莲花生欲制服他,老三表示忏悔,莲花生认为老三有缘分守护这里的土地和人民。老三听从莲花生教诲,留在丽江玉龙雪山成为山神和本地的保护神。

这个故事与流传在滇川纳西族聚居区的东巴教祖师与米拉日巴斗法失败而来到滇川纳西族聚居区传教的传说相似。笔者认为这两个传说都反映了公元8—9世纪佛教传入藏地后引发的本教佛教之间的斗争。三多的原型中有当初纳西先民受本教影响的影子。

流传在玉龙县塔城乡、巨甸镇和维西县塔城镇等地纳西族中的勒巴舞,相传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所创造,其起源也与桑耶寺有关。在有的起源传说中说,桑耶寺在建造过程中总遭到魔鬼的破坏,米拉日巴于是创造出勒巴舞,迷惑住魔鬼,保证了桑耶寺顺利建成。因此,后世的人们在跳勒巴舞时还供奉米拉日巴的唐卡,而且在唱颂词中反复诵唱米拉日巴。[1]

我在2016年去丽江市玉龙县塔城乡考察,了解到当地有些地区有一种被称为“朵翀”的古老的歌舞剧。2015年,青海省的洛嘎活佛数次到塔城考察,观看后认为:此剧的歌词内容包含藏族第一个佛教寺庙桑耶寺的建造、藏族服饰、生产、生活等。这一重要的文化资源引起了塔城乡党委和政府的关注,他们将这一有价值的线索提供给了玉龙县非遗中心。县非遗中心在做好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借助玉龙县纳西文化研究所和丽江师专深厚的文化研究理论基础,由专业人才对这项传统文化进行收集、记录,改变传统文化仅靠口口相传等简单方式传承的情况。将这项独特传统文化书面化、理论化。在深入走访中进一步发现,“朵翀”的由来是公元763年修建桑耶寺时的故事。桑耶寺落成那晚,人们相聚在桑耶寺里,围着篝火歌舞。歌舞中包括模仿动物的表演和藏族生产生活场景的再现,取名为“朵翀”歌舞。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社会环境,“朵翀”歌舞在当地较小范围内以家传和师传的方式传承,对歌词、乐曲、舞蹈等改变较少。现在能够参与演出的人员多数是70岁以上的老人,已无人能完整演唱所有曲目,且这些曲目由老艺人分散掌握着。这种1200多年前的用藏语演唱的歌舞,在纳西族聚居区得以完整保存,成为藏纳文化交流的一个典范。

1996年,桑耶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7年,桑耶寺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桑耶寺的全名是“贝扎玛桑耶敏久伦吉白祖拉康”,意为“吉祥红岩思量无际不变顿成神殿”。8世纪末,时任赞普的赤松德赞笃信佛教,他将印度的两位佛教大师寂护和莲花生迎请至西藏弘扬佛法,并决定为他们修建一座寺院。据《桑耶寺志》记载,公元762年,赤松德赞亲自为寺院举行奠基,历时13年建造,到775年终告落成。有传说,在初建时,赤松德赞急于想知道建成后的景象,于是莲花生就从掌中变出了寺院的幻象,赤松德赞看后不禁惊呼“桑耶”(意为出乎意料、不可想象),后来就把这一声惊语作为了寺名。桑耶寺落成后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仪式。赤松德赞又从唐朝、印度和于阗等地邀请来僧人住寺传经译经,并宣布吐蕃上下一律遵奉佛教。因此,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具备佛、法、僧三宝的正规寺院,在藏传佛教界拥有崇高的地位。9世纪中叶,吐蕃禁止佛教传播,桑耶寺也遭到封禁。10世纪后期重新开放后,这里遂成为宁玛派(红教)的中心寺院。萨迦派统治时期,对该寺进行过修葺,并派遣僧人住寺,此后就形成了宁玛、萨迦两派共处一寺的局面。西藏和平解放后,新中国的人民政府极为重视桑耶寺古建筑和寺内文物的保护工作,曾拨给专款进行维修。1962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将其列为全区要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桑耶寺同其他古建筑一样,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大殿的金顶和第三层被拆除,红、白、黑、绿四塔成了废墟,寺内文物损失更加严重,被砸毁的铜佛、铜器达四万余公斤。十年动乱后重新修缮。1996年11月20日,桑耶寺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桑耶寺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

与纳西勒巴舞的起源传说相关的桑耶寺(2016年摄)

桑耶寺内一瞥(2016年摄)

我在桑耶寺中注意到该寺的建筑很有特色,有一种古老质朴的风度。整个寺庙坐北朝南,寺庙的平面为椭圆形,按佛经中的世界构造进行了布局,似一长形院落,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桑耶寺是以古印度波罗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欧丹达菩提寺为蓝本兴建的,虽然后世因为火灾而多次重建,但建筑格局始终保持了初建时的风貌。

漫步桑耶寺,我看到寺内的殿宇都有斑驳陆离的历史沧桑感,殿宇显得质朴而厚重,使我体味到了这个西藏最早的藏传佛教寺庙的一种本真。很多殿内都有不少古老的壁画。外墙大都以褚红色、土黄色和灰白色为基调。寺庙很宽敞,鲜花很多。红、白、绿、黑四座塔在蓝天下显得庄严美丽。整个寺院一片祥和、安宁。

我看到有一群人正在寺庙一个殿的房顶上做着修葺的工作,他们边工作边唱着劳动歌,歌声很有节奏,很好听。藏族和纳西族的劳动生产歌很多,比如《栽秧调》《放牛调》《放猪调》《杵墙歌》《打谷调》《赶马调》《起房调》等等,洋溢着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趣。

我们离开桑耶寺继续前行,一路沿着雅鲁藏布江走,天慢慢黑下来了,月亮慢慢升起来。那天晚上的月亮很大很亮,在湛蓝色的夜空中显得柔和温馨。我们在曲松县一个丽江市永胜县老乡开的饭馆里吃晚饭。这次出来见到了好几个挂着“丽江腊排骨”招牌的饭馆,都是丽江市永胜县的老乡在经营,他们真是吃得起苦的老乡,在西藏把“丽江腊排骨”的名声打响了。吃过晚饭我们继续赶路,一轮夜月挂在高原深蓝的天幕上,我们披着月光前行。当天在泽当住宿。

在修葺桑耶寺房顶的藏族群众(2016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