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祖村的前世今生
我们第一站首先来到了位于云南宁蒗县和四川盐源县交界地区的达祖村,属于四川盐源县。这是个纳西人居住的村落,现在有150多户,除了5户汉族外都是纳西族。纳西族学者李近春1980年来这里调研时还只有81户。这个村落紧傍着泸沽湖,景色优美,而且纳西族古风还保留得很浓郁。
据这个村的村民讲,达祖村的祖先是在明代被丽江木府派来戍守这一带的士兵。士兵是陆陆续续来到达祖居住的,因为达祖靠近格姆山,有纳西人必须用于祭天的栎树,这和其他地方纳西人必须要找到有栎树的地方才定居的传说相同。据村里人讲,最早有50户人到达祖,所以民谚有“达祖瓦此吉”(ddal zzee wa cerq jjiq)的说法,意思是“达祖五十家人”。后来就繁衍出如今这个规模的村子。
据村民何华介绍,村子原来是依山就势坐落在山坡上,主要是出于防卫村寨安全,好抗击来犯之敌的考虑。当地人称村子为“瓦古”(we gv),即坡上的村子,一家与一家相连,可以从一家走到另一家,主要也是为了便于防卫,这和俄亚大村依山而建的建寨方式很相似。后来攻城夺地的纷争减少,村民就逐渐搬下来在山脚平地上居住,形成了现在的村寨格局。但山坡上的地基等还是属于原来的家户。达祖村民过去是全民皆兵,非常能打仗,也曾赶跑过原来居住在这里的伯人。附近有个地方叫“伯利古”(bbe leel gv),意思是“伯人逃走之地”。明代木氏土司和伯部落曾经有过战事冲突,这些传说也反映了这段历史。
达祖村紧傍着泸沽湖(2016年摄)
清雍正元年(1723)清朝在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木氏土司的权利被朝廷派来的流官取代,导致木氏在滇川藏地区的势力也逐渐衰落。达祖村的纳西人没有返回老家,继续居住在这里,凭着纳人坚强的性格和坚韧的民族精神,克服木氏土司失势后带来的种种挫折,在这里定居下来。和周围的纳人(摩梭人)、普米人和藏人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过去永宁土司对四面都有强邻的这块地方的管辖能力有限,洛克在他写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这本书里也写了这一点,所以后来木里大喇嘛的势力就进入了这片区域,达祖村民众也流传着达祖村民主动去请求四川省木里寺的大喇嘛来管辖他们的说法。相传木里大喇嘛允许达祖人可以自由经商,免除税赋。所以达祖人与木里各族人经贸往来比较多。
达祖村和山坡上的佛塔(2016年摄)
达祖村的传统祭天坛(2016年摄)
由于达祖男人常常要被抽丁去当僧人或当兵,所以人口发展很缓慢。以前这里虽处在盐源左所土司属地的包围之中,可是却属木里活佛辖区,被称作木里的一块“飞地”。约在1957年,为了便于管理,盐源县和木里县协商,把在盐源境内木里所管辖的达祖村和木里境内盐源所管辖的后所互换,从此达祖村就属盐源县所管辖。
达祖村的传统祭天坛在村子南面的一座山上,山头用很多石头围砌成环状,上面挂着一些风马旗,祭天坛旁边有个用石头围起来的地方,当地人称为“磋短”(cod duer),是放祭品和祭天前夕守夜的人栖息之处。
在距离祭天坛不远,有一个藏传佛教寺庙的断壁残垣,这是村里藏传佛教寺德钦林寺的原址,由于达祖村过去受木里大寺管辖,所以藏传佛教也影响了村民,村里现在已经在下面一处地方重建这座寺庙,是村民投工投劳重修的。寺中有5位僧人。达祖村在20世纪50年代前属于木里大喇嘛管,所以那时就有了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寺庙。
达祖村就这样在历史变迁中形成了东巴教与藏传佛教共存的信仰格局。在达祖村纳西人民居中,保留着传统的火塘生活方式,火塘的铁三脚上有象征灶神手镯的铁圈。火塘边的座位还有以长幼为序的尊位习俗,火塘边有两根擎天柱。据达祖村的东巴杨兵玛直支介绍,柱子称为“美杜”(mee dvl),男柱称为“若美杜”(sso mee dvl),女柱称为“咪美杜”(mil mee dvl),“素堵”(生命神竹篓)一般挂在母柱上,称为“美杜扣”(mee dv kel),火塘边的女床在神柜下,男床在擎天柱边。
新修的德钦林寺(2016年摄)
我注意到柱子上插着各种象征五谷神、畜神、素神(生命神或精灵)等东巴教神祇的木牌和木桩,火塘文化的基本元素与丽江等地的纳人相同。但达祖村在神龛上还挂着藏传佛教的神祇、八宝等唐卡卷轴画。神像边框用哈达等围饰着,正房(母房)的木门上方挂着传统的吉祥纸马或经幡,家里的院子屋檐下也挂着各种藏传佛教的经幡。
村里如有人去世后举行传统的火葬,丧葬礼由藏传佛教僧人主持。而村民结婚则都要请东巴主持“素字”(请素神)之礼。祭天群有普笃、古徐2个群体。村里的边玛东巴是东巴世家,也是主持祭天的东巴世家。达祖村人何华和村里世传的祭天东巴告诉我们,祭天东巴家世能追溯到六代,在村里的地位很高。当全村都还在山上建寨而居时,现在盖了藏传佛教寺庙的那个地方是最好的地基,是祭天东巴世家的祖宅地,神奇的是每一代祭天东巴都生育有3个儿子,此外还有女儿,与纳西创世史诗《崇搬图》中说的纳西第一代祖先有3个儿子的说法相吻合。
达祖村的村民是明代从丽江迁居这里的纳西人,和四川木里县俄亚大村的纳西人一样,但我注意到两地的语言发音差别比较大,达祖人说的纳西语受到周围属于纳西东部方言的纳人(摩梭人)的影响而发生了一些变化,语速也比较快,对我们说西部纳西方言的人来说不是那么容易一下子听懂。
达祖村纳西民居火塘边的擎天柱(2016年摄)
达祖村的祭天传统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已经中断了多年,世传祭天东巴也已经忘记了怎样进行祭天仪式的程序和经书等,我们和村里的东巴及村民认真讨论了这个事情,达成共识,决定恢复达祖村的祭天仪式,由云南东巴文化传承与保护协会予以协助,指派东巴前来指导达祖东巴系统地学习祭天仪式规程和经书。2017年,达祖村恢复举行了隆重的祭天仪式。
村民何华在盐源县里工作,对村里的事很热心,也有见地。他告诉我说,村里有9个家族,他们称为“斯日”,和这里纳人(摩梭人)的词汇一样。这9个“斯日”每年新年初九要在野外搭帐篷野餐,比赛骑马、射箭等,同时也商议新年家族要做的事,比如讨论乡规民约等。
何华还给我们介绍了一种达祖人做腌制鱼的方式,当地人称为酸腌鱼,方法是先把鱼捕来,用糌粑搅拌,然后挂在火塘上方,晾干后,拿下来放上大蒜等佐料腌制,放进罐子里腌制好,是当地人津津乐道的一道美味。笔者2016年在俄亚调研时,了解到当地纳西族保留着腌鱼的古俗,他们将从附近河里捕来的鱼,用从山上采来的香料,加上酒和盐等腌制,晒干,当地人称为“俄亚臭鱼”,其实一点不臭,很好吃,是俄亚纳西人待客的一道美味。
从达祖村和俄亚的这个饮食习俗看,腌制鱼是纳西人一个很古老的习俗,有的东巴古籍中还讲到捕鱼和腌鱼的古俗,在东巴古籍《向战神献饭·供养战神》中提到肥美的鱼用在除秽仪式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