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萨的纳人商帮

在拉萨的纳人商帮

10月13日晚,我们到达拉萨,当晚住宿在一个藏式旅馆里,翌日开始着手通过相关人士与大昭寺联系去参观明代纳西土司木增主持雕版印制的《甘珠尔》。在接洽的时间里,我们去参观了拉萨的八廓街等。我再次来到拉萨街头,看到拉萨八廓街的煨桑的烟火袅袅,来自各地转经的藏族群众络绎不绝地走在大昭寺周围,还有那些磕长头来到拉萨朝圣的人们。看到拉萨城里各种各样藏式风格的建筑,不禁想起了纳西人与这个城市的很多缘分。

纳西商帮在茶马古道上是有信誉和名望的,早在清嘉庆年间,纳西人李荫孙已“在拉萨建立空前未有之信誉,自后藏人对丽商格外尊重,至今不衰”。李荫孙还赢得了一个“磋本余”(生意官之意)的藏语称谓。清代,鹤庆、丽江、剑川一带到拉萨等地经商的人不少,仅在丽江白沙束河一带,咸丰初年入藏经商的就有王近光、赖仁和、王仁和、杨开等一些大藏客。[2]特别是民国以来,丽江至拉萨的贸易有了显著的进展,原先在中甸、德钦设号经营贸易的商家已进一步延伸至拉萨成立商号,扩大业务,西藏商人来丽江的也逐渐增多,来回运输主要依靠马帮。

民国年间,上面提到的著名的茶马古道古镇束河的纳藏贸易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束河汉子走康定,下昌都,闯拉萨,进印度。如束河人李镜斋在中甸从事皮革业起家,随即到拉萨谋求发展,开“德丰和”商号。他的外甥王润后来也在拉萨独立经营,活动资本达到半开洋十万余元。束河仁里村的张艺圃常到拉萨经商,到他儿子张儒伟手上就更加发达,常在拉萨、昌都、康定、德钦等藏地经商,设有商号。稍后又有束河松元村的李鉴(有商号“德丰和”)、中和村的白晟、和德昌、张儒卓等先后进藏经商;抗日战争时期,又有新兴藏客王润、王鉴两家。王鉴精于计算,性忠直,又信佛,为人讲信义,重然诺,深受藏商信赖,交易场中,只要王鉴出面承保,丽江、鹤庆等地的商人,即使身无分文,也能“启口”(即赊到)几万元的商品。

束河藏客王文典(1998年翻拍)

很多在藏族聚居区做生意的束河纳西人,后来在藏族聚居区落了户,远的在西藏和四川木里、康定等地,近的在迪庆。据粗略统计,束河人在茶马古道上发达而在拉萨、西昌等地设号经营的有十多家。不少浪迹大江深谷荒原高山的束河人与藏族结亲,在家娶一个吃苦耐劳的纳西老婆,在雪域高原娶一个藏族娘子。在那个将头别在裤腰带上走雪原的冒险年代,这些束河汉子的多妻是被婆娘认可的,当地人也认为这并不违背“规矩”。

如今,这些束河人生养在“纳西古王国”和藏族聚居区的后裔们,相互走亲戚、串门,保持着相当和睦的关系。[3]

纳西商家的诚信在藏族聚居区的口碑很好,比如“达记”的李达三,在茶马古道上就有很高的声望。当时,茶马古道上常有强盗出没,但对“达记”马帮从不侵扰。民间传说当时达三老人的一张纸条,胜过成百上千的军队。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欲勘测中印公路,要经过察隅等地,遭到一些地方头人的阻挠,最后靠达三老人与当地上层的亲密关系,亲自出面从中调停协商,使此项工程得以顺利进展,达三老人因此被任命为“国民政府中印公路少将副专员”。

李达三全家像。右一是李达三(20世纪30年代摄)

纳西族信仰的神祇中,三多神是个影响很大的神祇,他是个战神,是丽江纳西人特别尊崇的一位民族保护神。随着纳西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多样化,三多神作为民族保护神的功能就产生了一些外延。云南走茶马古道的商人曾经在拉萨市建盖过一个云南会馆,位于现在拉萨市吉日街一巷24号,在里面还供奉过一尊三多神的塑像,坐西朝东,旁边塑着关公,三多在主位,而关公则是在陪塑的位置上。所塑三多神的塑像是模仿了丽江白沙三多庙的塑像。每年到农历八月,凡是在拉萨的纳西人都会来祭祀三多神。三多塑像后来毁于“文化大革命”中。[4]民间流传的三多神保佑纳西人的传说是比较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