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喀则市萨嘎县赴阿里
我们到了拉萨后,本来想去大昭寺看了丽江版《甘珠尔》再前行,但因为大昭寺视这部丽江版《甘珠尔》是镇寺之宝,由三个高僧各持一把钥匙守护,三人同时开锁才能打开门。我们去时,因为负责看护这部《甘珠尔》的三个高僧中有一个回家乡去了,得等几天,所以我们决定先去预先安排要去的一些地方,回来再去看丽江版《甘珠尔》。于是我们在拉萨休整两天后,继续前行。
苍茫大野,冰封雪岭,静谧的湖泊,静默的雪山,荒原上沉寂的山峦,走在西藏,自然和人文的壮丽景色,常常使你灵魂悸动。我去过西藏多次,而这是第一次次去阿里。去阿里,这是我多年的梦想。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文化寻踪之旅要到阿里来?不是说纳西先民曾经在阿里区域里生活过,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这方面的证据,但象雄文明对纳西文化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在研究纳西东巴文化的过程中,我常常碰到涉及阿里区域的一些文化问题,比如东巴教中的居那什罗神山和美利达吉神湖信仰与古代象雄文明的关系,与古本教的关系,都要涉及阿里这个神秘的地方。
雅鲁藏布江旁的一个古堡的断壁残垣(2016年摄)
2016年10月19日,我们从日喀则市萨嘎县出发去阿里。约上午10点,经过一游牧定居点,当时的气温是零下4℃。我们冒着严寒过突击拉山,山口海拔有4920米。和西藏众多的山垭口一样,五彩的经幡在风中飘扬。
随后我们来到日喀则拉孜县城,海拔4010米左右。拉孜本地的堆谐歌舞很有名,相传“堆谐”有近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藏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传统歌舞艺术。在日喀则拉孜,只要是聚会随时都能听到堆谐优美的歌声、悦耳的琴声和欢快的舞步声。堆谐歌舞是在拉孜传统的民间堆谐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从队形、旋律方面进行一点改编而成的一种乐舞,主要依靠节奏表演,注重脚下功夫,以弹唱与舞蹈相结合,旋律优美,粗犷豪放。此乐舞充分展示了今日西藏新农村的新生活、新变化和新发展。但此行我们无暇去欣赏这个著名的歌舞,继续往前赶路。
我们来到日喀则市的昂仁县。昂仁县位于雅鲁藏布江上游,平均海拔4513米,过昂拉山山口,我们来到了仲巴县。仲巴县是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我们在清澈寒冽的雅鲁藏布江旁见到一个古堡的断壁残垣,不知这个古堡里曾经有过什么已经湮灭在岁月中的故事。雅鲁藏布江之源杰马央宗冰川位于日喀则市仲巴县境内。杰马央宗,藏语的含义是排列成万字形的沙石滩。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杰马央宗曲,是雅鲁藏布江的正源。雅鲁藏布江的水在仲巴县内很清澈,与下游形成明显的对比。
我们继续前行,到了号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小镇——仲巴县帕羊镇,此地海拔4597米。蓝天白云下,苍黄色的草甸一望无边,有一群牦牛在这里很悠闲地吃草,有的躺着,有的站着。我们走过去拍照,这些牦牛安详地看着我们,可能它们已经习惯了经常有人过来拍摄它们。
雅鲁藏布江的水在仲巴县内(2016年摄)
草地上的牦牛(2016年摄)
我们在阿里边境检查站稍事休息,这里海拔有4900米。莽莽荒野大漠,四顾无人,白云在悠悠地飘,高原的风吹得很厉害,我们乱发飘舞,首如飞蓬。我们一个个已经晒得黝黑,还兴致勃勃地比赛哪个晒得最黑,然后把照片发到群里相互戏谑,开心不已。
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一个叫公主措的湖边。西藏高原有数千个湖,“措”就是湖的意思。这个公主措绿浪翻卷,一阵阵白色的浪花呼啸着涌到岸上,这种寂静原野中发出的声音,宛如动人的乐章。
阿里的公路修得非常好,途中没有收费站,完全免费,但是路上是限速的,限速的方式很有意思:前一个检查站会给路过的车辆发放一张记录有通过时间的小纸条,纸条上写明到下一个检查站的时间,不能提前到,提前到就算超速。我们的越野车速度很快,所以在距离下一个检查站几千米的地方,一般就要停下来休息,等待规定的时间来到再往前走。
一路往前,左边是雪峰连绵不绝的喜马拉雅山脉,右边则是冈底斯山山脉。我们在雄伟壮丽的两大山脉之间的公路上前行,终于远远见到了向往已久的玛旁雍错神湖与冈仁波齐神山!
我们来到了冈仁波齐神山下的塔尔钦。塔尔钦,也常称作“塔钦”“大金”,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巴嘎乡,海拔4600—4700米,地处神山冈仁波齐脚下和圣湖玛旁雍错北岸,是藏族转山和转湖活动的起点。我们在塔尔钦找了一家客栈住了下来。
初冬时节,小镇塔尔钦显得很安静,朝山的人很少,行人寥落,很多店铺关了门,来自四川等地的很多开店老板已经陆续回去了,要到来年春天才回来。我们见到一些讲英语的外国人在街上溜达,据说每年这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常,藏族群众和来自内地的旅人,以及印度、尼泊尔等邻国的朝山者很多。从宗教文化的角度讲,本教、佛教、印度教等各种宗教信徒都来朝拜这座“宇宙之山”,冈仁波齐神山的信仰现象很值得深入探讨。
冈仁波齐神山(2016年摄)
小镇塔尔钦(2016年摄)